从7月到8月间,由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主办,受亚洲区域合作专项资金项目资助,连续两期由云南农业大学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承办的“东盟国家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国际培训班”的相继开班和结业,云南农大校园热闹起来。
连续两个月,前后有来自越南、老挝、柬埔寨、尼泊尔等多个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近50名农业专家学者汇聚这里,学习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共同解决农业生产难题
多次参与培训的云南农大国际学院教授孔宝华介绍说,在课程设置上,今年的培训都是按照学科优势来设计的,为学员进行授课的每个专题讲座的老师都是经过国际学院精挑细选的,这些老师基本都是云南省在农业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在受亚洲区域合作专项资金项目资助的第二期培训班举办期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云南农大携手,在昆明举办了以“促进农业科技合作,共筑绿色植保网络”为主题的“一带一路”东盟植物保护国际研讨会。研讨会上,与会人员围绕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农业生产和主要农林有害生物的控制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无论是培训班,还是研讨会,虽然形式不一,但在云南农大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中心主任李成云看来,都具有十分的重要性。据他介绍,目前,东盟国家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很多都来自中国,包括水稻、杂交稻和玉米、马铃薯等,还有这些国家使用的农机以及用于植物保护的器械、喷雾大都是中国制造的。由于云南与老挝、越南、缅甸接壤,种植的农作物高度相似,发生的病虫害问题也非常相似。只有把这一带上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研究农作物存在的问题,从源头上把有害生物防治住,才会对防治农业有害生物非常有利。
此次研讨会,主办方就建立“一带一路——东盟”植物保护联盟发表了昆明宣言,将针对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农林业生产的重大植保科学共性问题,开展联合监测和联合防控的技术研发;力争早日联合建立中国—东南亚南亚国家植保科技合作研究平台和网络,即在昆明建立植保科技研发中心,为各国科学家提供研究场地、仪器设备和交流平台;在东盟各国建立分中心,共同研究解决该区域的农业生产难题,为该区域各国提供科技服务。
外国学员点赞云南农业
对于学员来说,能和来自中国北京、广东和云南的多所科研院所的农业专家进行交流探讨无疑是一次绝好的机会。研讨会上,来自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的学员陆续登台,以“菲律宾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现状”、“越南北部地区绿色农业发展趋势”等专题进行了讲演,并纷纷讲述了参加论坛的感受。
“来自中国的土豆和番茄,在尼泊尔市场上随处可见,很受欢迎。”来自尼泊尔的卡其·塞伦德拉(Karki Shailendra)是此次培训班中唯一一位南亚国家学员,他十分关注中国和尼泊尔在农业领域的合作。
“云南是个充满鲜花的省份。”卡其·塞伦德拉介绍说,尼泊尔民俗节庆活动非常丰富,庆典中常常需要鲜花的点缀,而以往大多是从印度市场进口鲜花。通过这次培训和实地走访,在昆明斗南花卉交易市场,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鲜切花和各类花卉衍生产品后,他兴奋地表示,“在这个充满着芬芳的产业上,我们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老挝学员基达拉·空塞万(Chittarath Khonesavanh)是老挝植物保护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据她介绍,老挝部分地区在农作物病虫害后,出现作物大面积绝收、土地难以再进行种植的情况。而农民则会因此搬离该地。在这次交流中,她与参训学员一起进行分析与讨论,也收获了解决问题的“金点子”。此外,农产品认证是基达拉·空塞万关注的另一方面内容。她说,老挝的农户和企业,非常期待农产品能出口到高端市场。但严格的农产品认证和检测,成为了其产品出口的“拦路虎”。“我们缺乏相关的认证标准、检测设备。中国和云南省的企业,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希望在这个方面向云南多‘取经’。”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6-08-18/259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