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多管齐下助力氮肥由大变强


7月6日,由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主办、阳煤化工集团公司协办的2016年中国氮肥、甲醇技术大会在山西太原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十三五”期间,面对国家全面取消化肥生产优惠电价、运价,并恢复征收增值税及在“十三五”末实现氮肥产能零增长的政策环境,氮肥行业将围绕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提升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水平,调整产品结构,实现肥化并举、以肥保化、以化促肥,发展复合肥、专用肥以及开发新型肥料等方面开展工作,实现产业协调发展,借着政策东风实现中国氮肥工业的由大变强。
  氮肥技术取得长足进展
  记者从会上获悉,“十二五”期间,中国氮肥工业核心技术取得了长足进展,首先体现在原料改造、气化技术攻关方面,水煤浆加压连续气化技术国产化成就斐然,华东理工大学与鲁南化肥厂共同开发的对置多喷嘴水煤浆连续气化炉在国内投运近60台并已走出国门,出口到美国等发达国家;清华大学、山西丰喜肥业联合开发的清华炉水煤浆气化技术不仅在气化机理方面有所创新,而且,在国内外首次将水冷壁技术引入水煤浆气化炉代替传统的耐火砖衬里,不仅有效提高运行周期、减少维修费用,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气化炉对煤种的适应能力。
  再如,粉煤连续气化技术开发实现重大突破。通过技术人员多年的不懈努力及消化吸收,引进壳牌技术建设的7套原料改造装置在长周期稳定运行方面取得很大进展,最长连续运行时间已达200天,广西柳化、湖南洞氮等均实现年累计运行时间超过330天的较好业绩。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而开发的航天炉连续气化技术,不仅通过用激冷工艺代替壳牌炉造价昂贵的废热锅炉工艺从而简化流程、提高设备可靠性,而且全部国产化的设备也使系统造价降低50%以上,使之在具备耐火砖水煤浆气化炉无法比拟的煤种适应性条件下,还能有与水煤浆技术接近的设备造价及工程投资。
  中国氨合成大型化成效显著是非常值得业内骄傲的,据了解,低压大直径合成塔已成为新建合成装置的首选。为适应合成氨企业单系列、大型化的发展要求,同时也为了配合企业降低系统压力,减少压缩机功耗的目的,“十二五”期间,氨合成塔大型化工作获得长足发展,国产氨合成塔直径超过2000毫米的合成系统以投运超过20套,运行效果均较理想,国内大型低压氨合成技术已经具备与国外技术同台竞技的实力,而且在某些如还原态催化剂等方面已经实现超越。同样,中国氮肥工业中大型天然气制氨技术取得可喜进展,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由四川美丰和联合科研机构共同设计开发的国内首套20万吨天然气换热式转化制氨装置将国产天然气制氨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示范装置中证明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将对现有的天然气制氨装置的技术改造提供有益的借鉴作用。
  另外一项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尿素节能技术开发及大型尿素装置国产化取得突破,以工艺、设备全部国产化的江苏灵谷70万吨二氧化碳气提尿素装置全面达产、达标为标志,中国已具备设计、制作100万吨/年CO2气提法尿素装置的综合能力。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在会上表示,在协会统一协调及积极参与指导下,在国家环保部的大力支持下,氮肥生产污水零排放及循环冷却水超低排放技术分别在河南心连心及河北正元的工业化开发成功,使采用以上技术的企业吨氨一次水及外排水量分别降到了3吨及1.5吨左右,低于引进的天然气为原料的30万吨装置的耗水及排水指标。2015年底投运的正元化肥、柏坡正元氨水脱硫装置的运行指标已经满足火电锅炉超低排放的标准,在国内同类装置中处于领先地位。浙江丰登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通过采用医药、农药等有机废水制水煤浆,并在气化炉内用作气化原料,在有效治理有机废水的同时,实现了变废为宝,使一个小合成氨企业成功转型为环保明星企业。以上这些均为氮肥企业摘掉污染大户的帽子,改善氮肥特别是小氮肥企业的社会形象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合成氨原料呈现多样化
  取得长足进展的氮肥核心技术中,合成氨原料呈现多样化趋势是一大成功。来自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15年全国合成氨生产企业307家,合成氨总产量6677.8 万吨。其中水煤浆气化企业30家,2015年合成氨产能1104.5万吨,占比15.1%;合成氨产量990.6万吨,占比14.8%。干煤粉气化企业19家,2015年合成氨产能734.0万吨,占比10%;合成氨产量609.6万吨,占比9.1%。碎煤加压气化企业8家,2015年合成氨产能316.0万吨,占比4.3%;合成氨产量273.8万吨,占比4.1%。因此,加压连续气化(水煤浆、干煤粉、碎煤)合成氨生产企业总数57家,2015年合成氨产能2154.5万吨,占比29.5%,合成氨产量1874.0万吨,占比28.1%。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氮肥 气化 连续 尿素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