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二点委夜蛾发生为害规律及综合治理技术


  二点委夜蛾是2005年在河北省首次发现的重要玉米苗期新害虫,其幼虫在小麦收获后的免耕直播夏玉米田的麦秸覆盖下咬食或钻蛀玉米幼苗基部使幼苗致死,该虫食性杂、适生范围广、为害速度快、产量损失重,具有暴发性为害的特点。2011年该虫在我国黄淮海小麦玉米连作区大面积暴发,危害面积3318万亩,占夏玉米播种面积的20%,严重地块单株虫量达20头以上,危害率高达90%,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引起了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该虫己经成为该区夏玉米田常发性害虫,及时做好预防、降低危害,对保护玉米安全生产意义重大。

  1 二点委夜蛾形态

  二点委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委夜蛾属害虫,其各虫态如下:

  


  2 二点委夜蛾为害症状

  二点委夜蛾幼虫在麦秸下集聚并危害玉米幼苗,被害苗附近少则1~5头,多则可达20头。玉米不同时期危害症状有所不同:

  出苗~2叶期:咬断嫩茎,可致幼苗死亡。

  3~5叶期:钻蛀玉米茎基部先造成枯心苗,随后整株萎蔫枯死,造成严重缺苗断垄,这是该虫危害玉米的主要形式。

  


  6~8叶期:咬断玉米次生根,造成植株倒伏。

  


  3 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

  该虫在黄淮海地区一年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和1代幼虫在小麦田间完成发育;1代成虫发生盛期与小麦收获和玉米播种期相遇,2代幼虫是主害代,为害麦茬夏玉米,当幼虫发育到3龄后期,开始向玉米幼苗周围集聚,咬食、钻蛀玉米苗、或咬食次生根,这时扒开被害苗周围的麦秸,可见少则1~5头、多的可达20头幼虫,发生严重地块,3~4天即可造成夏玉米大量死苗,严重的死苗率能达90%。由于田间虫量大且在麦秸下隐蔽危害,防治难度大,且危害速度快、时间短,往往来不及防治;2、3代成虫和3、4代幼虫主要在当地众多具有遮荫的生境中生存,如甘薯、花生、大豆、玉米以及蔬菜和果园内,4代幼虫在植物残体或枯枝落叶下做茧越冬。

  具体如下图:

  


  4 二点委夜蛾综合治理技术

  二点委夜蛾已经成为黄淮海小麦—玉米连作区的常发性重要害虫。基于该虫暴发性强、为害速度快、防治适期短、幼虫防治难度大等特点,在多年研究基础上,制定了以农业生态调控预防措施为主导,成虫控制为重点,为害期毒饵、毒土应急防治为补充的“预、控、治”技术体系,各地可根据二点委夜蛾发生和危害情况,小麦和玉米生产状况,气象条件等,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因地制宜地选择农业、物理、生物或化学防治其中一种或若干种有效的方法,开展防治工作。

  4.1 农业生态调控的“预防”措施

  (1)清除田间麦秸:利用机械打捆机将小麦收获后的田间麦秸打捆,运出田块,或采用人工方式清理田间麦秸,然后再播种玉米,破坏二点委夜蛾成虫栖息和产卵的适生环境,使其不发生为害。

  (2)麦田耕翻或旋耕灭茬:小麦收获后利用耕翻机或旋耕机,将田间遗留的麦秸翻入或旋入耕作层,与土壤混合,再播种玉米,由于地表层没有麦秸覆盖,二点委夜蛾不会发生或很少危害,同时提高玉米播种质量,达到苗齐苗壮。

  (3)清除玉米播种行麦秸:

  ① 在玉米播种机上安装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与沧州润丰源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研发的“二点委夜蛾防控专用清垄机”,实现清除玉米播种行麦秸和播种一体化。

  ② 采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与石家庄农业机械厂研发的“麦茬地清垄施肥免耕精量播种机”,先将玉米播种行15 cm内的麦秸粉碎并利用分流器抛向播种行的两边,再播种玉米。

  ③ 利用“播种行旋耕玉米播种机”进行播种,先将20 cm的玉米播种行旋耕,随后播种。

  ④ 玉米播种时将开沟器与施肥器之间的水平距离由原来的5 cm调整到10 cm,加大玉米播种行的宽度,有些麦秸较多仍然覆盖的地方可以再进行人工扒开的方法加以补充。

  


  (4)麦茬粉碎:小麦收获后,利用灭茬机将田间麦茬和麦秸一块打碎还田并镇压,然后再播种玉米,由于破坏了麦茬上覆盖麦秸造成的空隙,成虫难以钻进碎小的麦秸内,无法集聚并产卵,难以造成危害,播种时再加大开沟宽度效果更佳。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小麦 毒饵 夏玉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