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让青山绿草共作证


让青山绿草共作证

—看青海省脱贫攻坚如何“先行一步”

( 2015年12月25日  01 版)

    三年间,青海整合来自各个渠道的资金超过40亿元投入国家级贫困县同德,构建“大扶贫”格局,全方位的帮扶让同德发生了质变。

    本报记者孙林宁启文郜晋亮赵经平李飞

    青海省祁连县青阳沟村村民张富德这辈子辛辛苦苦盖了三次房子,但因为贫穷,盖起来的都是简陋的土坯房。

    如今老张年纪大了,眼瞅着没力气再盖房子了,反倒住进了砖瓦房。寒冬时节,阳光透过玻璃暖廊洒进来,满屋子都暖洋洋的。

    张富德的温暖,来自于省里的扶贫开发项目。近10万元的新房,各项扶贫资金补贴下来,村民自己只要掏几千块钱就可以乔迁新居了。现在,全村人都已经告别了阴冷。

    从青阳沟村出发,进入连绵群山之间、茫茫草原之上,从祁连山下,到河湟谷地,再到青南高原,及至柴达木盆地,全省39个贫困区县,处处可以感受到脱贫攻坚的温度。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贫困人口需要这样的温暖。11月27-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5年时间,全部脱贫,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作为一个集西部欠发达地区、高原地区、民族地区和特困地区于一身的省份,青海任务尤其艰巨,同时却也底气十足。省委今年7月底召开全体会议,明确提出要在脱贫进程上“先行一步”,提前一至两年实现整体脱贫。

    青海的底气,来自于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来自于过去几年间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打下的坚实基础和累积的经验。“十二五”期间,全省扶贫开发一步一个脚印,取得显著成效,不仅使贫困人口从138.6万人大幅减少到了2014年底的53.97万人,并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青海实际的扶贫开发之路。

    隆冬时节,记者走进这里,听各级干部谈思路谈工作,和农牧民们聊生活聊变化,了解这片土地上的群山草原之间,发生过的和正在发生的扶贫故事,从中探寻脱贫攻坚的“青海经验”。

    靶向治疗让每户困难群众如期脱贫不掉队

    我国扶贫开发进入了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而青海面临的,则是“硬骨头”中的“硬骨头”。实现减贫任务,难度大,意义更大;要力度,更要精度

    浩瀚西北,大美青海。这里是一片美丽的土地,这里也是一片艰难的土地。

    我国扶贫开发经过三十多年的奋斗,在实现6亿多人脱贫的同时,也进入了啃“硬骨头”的阶段,减贫的难度越来越大。而青海所面临的,则是“硬骨头”中的“硬骨头”——

    虽然由于全省人口基数不大,青海贫困人口绝对数量并不算多,但是贫困发生率却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2011年,全省贫困发生率高达36.6%,相当于不到三户里,就有一个贫困户!46个县(市、区、行委)中,戴贫困县“帽子”的多达39个。

    针对扶贫的“硬骨头”,国家划定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集中力量攻坚克难,而青海有40个县市位于六盘山和青海藏区的片区当中。许多干旱牧区和高寒山区或者资源匮乏,或者山大沟深,贫困程度极深,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区域整体贫困与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并存、经济建设落后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人口素质偏低与公共服务滞后并存,“三重矛盾”制约下,青海扶贫攻坚难度极大——

    资源富省、经济“穷省”的现实,决定了青海扶贫开发必须在有限的条件下精准施策;地域辽阔,但群山阻隔,地形破碎,位置偏远,干同样的事,在青海往往需要付出十倍于人的成本和努力;江河之源,万山之宗,青海的生态环境美丽而脆弱,发展的同时,必须守护好国家的生态屏障,不能为了生存而破坏生态;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多民族聚居造成的文化差异,考验着扶贫工作的智慧和耐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草原 破碎 干旱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