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如何看待近几年我国粮食进口大幅增加


  分析研究历年来国内外粮价长期对比,可以发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常态”。我国于2004年、2006年起分别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从图二可见,从2004年到2010年间,广东粳米批发价一直高于我国进口大米成本。

  分别比较历年来玉米、小麦进口成本和批发价格,得出的结论是:2008年以前,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持续低于进口到岸价,受到2008年下半年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迅速缩小,从2009年初至今,我国玉米进口成本低于国内批发价格;小麦市场与玉米相似,以2009年初为节点,之前国内市场一直低于进口成本,如最高时的2008年3月份,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每吨1640元,比进口到岸价低62.2%。

  今后国际粮价会不会长期低于国内市场,即会不会成为“新常态”?研究表明,从长期来看,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包括大米在内的粮食价格走势总体是一致的,大约10年为一个周期,国内国际市场价格的高低转换也是8—10年左右出现一次。目前,国际粮价已经有所反弹,根据当前全球粮食产需形势以及粮价周期波动的特点,我们的判断是,目前国际粮价已经进入周期上升的初期,近一两年会缓慢上涨,3年后涨幅会比较大,也会远高于国内市场涨幅,2016年、2017年左右国际粮价水平将会高于国内市场,届时各国的粮食贸易政策将转移到如何控制粮食出口上来。因此,粮食大量进口的局面可能还会延续1年至2年,但并不会是“常态”。

  政策建议

  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实施中引发出来的问题和争论,实际上是粮食体制改革中市场配置资源与国家宏观调控两个目标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从长期看,我国粮食供求仍然是呈现紧平衡的趋势,但在气候、国际粮食市场等诸多因素叠加作用下,阶段性的“三增”问题以及时段性、区域性过剩引起的市场粮价下降、农民收入减少,也都会发生。对此,中央财政应做好足够准备,将其视为目标价格实施前解决粮食供求长期偏紧问题所必须付出的公共成本。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种粮农民收入的长期稳定,持续激发种粮积极性,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

  (一)我国大米(主粮)政策应坚守底线

  我国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增加粮食的供给对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意义重大。大量进口粮食对我国并不现实,粮食尤其是主粮应作为战略性物资生产、储备,这点不能因为短期财政支出增加而发生动摇,不能因为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而改变18亿亩耕地红线。

  如果肆意放任大米等粮食进口,必然导致国内土地荒废、整个粮食生产停滞、粮食市场受控于人。因此,正如我国著名粮食问题专家丁声俊所言,当前“决不可放松粮食安全这根‘弦’”,要将粮食安全作为底线坚守。

  (二)我国粮价形成机制是否需要改革

  目前,我国粮价形成机制并不完善,仍然需要适应市场和时代的发展逐步改进。美国、欧盟、日本目前都以目标价格为粮价形成基础制度,目标价格政策既有价格支持的特征,又有直接支付的性质,是由价格支持向直接支付转型过程中普遍使用的政策措施,目标价格也是我国粮价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归宿,但不能急于求成。首先,我国目标价格制度的自然基础与欧美并不相同,美国、欧盟成片的土地导致其实行目标价格的成本较低。其二,我国在目标价格方面的基础工作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我国地域广、南北差距大,存在着目标价格确定难、补贴依据确定难等实际问题。其三,实行目标价格后,国内大米价格的波动势必更大程度上受东南亚市场影响,价格的波动幅度势必会更大。在市场主导下,国内外大米价格差通过进出口贸易来进行调节,将会导致大米等在进出口数量和频率上的加大、加快,也是对国家管控能力的考验。最后,实行目标价格虽然国家只补钱、不收粮,但也带来了今后如果遇到丰收年景、出现粮食供大于求时,多余的粮食由谁来收购和储存的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出现新的卖粮难问题,导致“谷贱伤农”,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因此,必须在深刻总结棉花、大豆目标价格试点经验基础上,逐步完善方案,待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机制基本捋顺,并取得明显成效后,再推行到粮食品种上。而且,考虑到粮食的战略意义,在三大品种中,应先推行玉米,其次再考虑大米、小麦。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米 粮食 玉米 粳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