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粮食市场价格外高内低、稻强米弱、麦强面弱、资金异常紧张的情况下,粮食银行对于提供粮食生产原料、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缓解资金压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降低农户储粮损失、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等,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效应。
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粮食银行,之所以为人们所关注,是因为它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国家粮食行政主管部门曾经在当时的湖北省襄阳地区(现襄阳市)双沟粮油加工厂召开过“三代一换”(代收、代储、代加工、兑换)现场会议,其实就是现在的“粮食银行”试点工作会议。
当时的双沟粮油加工厂承担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粮油加工任务,按理说不愁加工原料。但是,为了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也为了开展多种经营,双沟粮油加工厂便开展了代农民收购粮食、代储存粮食、代加工粮食,并开展同品种、异品种兑换业务,深受农民欢迎。当时“三代一换”使双沟粮油加工厂的粮油加工量增加了30%。这种既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又为企业增加生产原料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举措,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随后总结为“粮食银行”模式在各地推广。
生产持续发展 为加工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大呼隆”式集体生产方式的结束,一家一户精耕细作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在彻底改变农业劳动生产方式的同时,国家又从根本上废除农业税。
2004年,我国政府开始实行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到2005年已有近8亿农民直接受益。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经表决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同日,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46号主席令,宣布全面取消农业税,把这项惠农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从而使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卸下沉重包袱的亿万农民,更加迸发了生产粮食的热情。
不仅如此,国家不仅不让种田农民交税,还给予种粮农民补贴。
国家对农民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等优惠政策的实行,使我国粮食生产连创新纪录。2004年至2014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十一年持续增产。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0709.9万吨,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增长0.9%,创历史最高水平。
粮食产量的连年增加,既为种粮农民增加了收入,又给粮食加工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市场原料。
社会变迁加快 农民家庭储粮日益减少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推进步伐的不断加快,促使社会变迁加速。表现在农村储粮方面,出现了“三大”新变化:
农村直接售粮减少。如火如荼的国家经济建设,吸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广大的农村出现了“386011”现象(妇女、老人、儿童)。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称,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同比增长1.9%。外出农民工都是充满活力的棒劳动力,庞大的农民工离开农村,使务农的人口减少,给农村家庭搬运粮食带来困难。农民收获粮食后,由于缺乏劳动力,绝大部分将粮食就地出售给上门收购的企业或经纪人。很少将粮食存放在家中,然后看时机再出售的。
农村粮食消费减少。一方面农民工不在农村家庭吃饭,另一方面农村经济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提高,也直接减少了粮食的消费量。2012年我国农村人均粮食消费量已经下降到大约164公斤。按照农村居民人均口粮消费年均下降2%到3%之间计算,到2020年则下降到大约130公斤到140公斤之间。
农村家庭储粮减少。劳动力的短缺、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的连年增产,使农民感到“衣食无忧”,居民储粮规模急剧减少。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家中存粮由过去人均400公斤,锐减到现在的200公斤左右。有些地方没有喂养家畜家禽的农民,甚至连一粒粮食也不留。
生活水平提高 农民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
种田不交税,粮食补贴逐年增加,收购价格提高,家庭收入增长,农民生活水平呈现出多样化。
在饮食上,广大农民不再一日三餐自己动手做饭。家务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各种各样细致周到服务。每到吃饭时间,主食、副食品、蔬菜等,就有人送到家门口,任意挑选。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5-27/67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