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重视解决农村信息不对称问题


  实施“一事一议”制度,对于推动“三农”工作创新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一些地方农村,并没有严格按照政策的规定和程序组织实施。有的政策宣传不到位,有的民主议事流于形式,有的擅自增加筹款数额,有的强行以资代劳,有的审核监管不力,有的包办代替……种种乱象,变相加重了农民负担,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农民“家门口的腐败”,引起群众的不满,引发基层矛盾纠纷,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农村改革发展。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不在于“一事一议”制度本身,而在于隐藏在其背后的政策信息屏蔽机制。究其主因,是农村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本来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常见现象,指不同市场活动主体对市场信息的了解程度不同,掌握充分信息的一方处于有利地位并从市场交易活动中获益。事实上,信息不对称问题不仅存在于市场领域,更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层面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不对称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更为普遍。由于农民对国家的政策动态缺乏必要的关注和了解,他们获取政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村务公开宣传栏和乡村干部的宣传。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原有的渠道不仅显得狭窄逼仄,而且极易被堵塞封闭,越来越难以满足农民对政策资讯和公共信息的需求。

  近年来,国家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公共财政更多向“三农”倾斜。各类惠农政策、支农项目一个接一个,从种子补到房子、从田间补到山坡、从农机具补到牛羊……于农民而言,这无疑是值得高兴的好事。然而,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信息比较闭塞,要搞清楚众多政策层层“中转”下来之后的情况,却是一道现实难题。即使他们对某一政策有所了解,但要获取具体内容和详细信息,实属不易。实际上,农民作为政策资讯的“弱势群体”和村务信息的“贫困对象”,对村务状况、上级政策,不是一无所知,就是雾里看花,很难谈得上监督。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农村地区“信息孤岛”现象的产生,进而使信息失真、失实,使政策失灵、失效。

  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既是法定义务,也是民主诉求。近年来,基层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已经有了明显的推进、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是,在一些地方农村,少数基层干部利用信息不对称或信息霸权,为所欲为,导致暗箱操作盛行、 “蚁穴式”腐败现象凸显、“小官巨贪”问题突出,严重侵害农民利益,严重伤害农民感情。这些问题如同流行的病毒、肆虐的瘟疫一般,不仅损害基层政府的公信力,而且不断侵蚀社会的健康肌体,致使乡村法治基础秩序失范、社会生活底线频频失守。这种恶性机制不仅严重消解“三农”政策的惠民效应,而且严重阻碍农村改革发展进程,成为破坏农村社会秩序和民主化治理的“毒瘤”。

  阳光是最好的杀虫剂,透明是暗箱操作的克星。当前,农村地区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大多都与信息不对称直接相关。推动乡村治理改革、同步推进城乡法治建设,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复杂,必须抓住核心、突出重点、找准穴位、击中要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轰轰烈烈走过场。切除政策信息屏蔽机制这颗“毒瘤”,让阳光穿透严密坚实的“暗箱”,是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非常重要的一步。只有转暗为明,化虚入实,以知促行,才能倒逼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不断完善,进而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种子 农机具 组织实施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