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关注粮食安全 城镇化下18亿亩红线能否突破


 

  “18亿亩耕地红线可否突破,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粮食的科技生产水平和单产水平;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程度和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三是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的政治、经济地位,如果三者发生改变,才可以考虑突破” 。

  近日,有媒体报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乌克兰一农业公司签署协议,后者将向中国提供10万公顷农田,预计最终土地合作规模将更大。根据这份为期50年的协议,中方可在乌克兰农田上种植作物和养猪。这一投资将使乌克兰成为中国在海外最大的农业中心。

  由此,人们一直关注的粮食安全问题再次引起关注。而在城镇化浪潮之下,粮食安全的问题始终是上至国家下至百姓都息息相关并深为关切的问题。

  到海外种粮去?

  “GRAIN”,一个旨在关注农民利益和维护生态多样性的非政府组织的资料显示,目前世界农田购买目标地主要在非洲,但现在已经扩大到东欧、拉美和亚洲。

  其1月份的一份的报告指出:“目前全球有0.7%~1.75%的农田已经由本土向外转手。由于可耕地减少和人口膨胀,中国一直是最积极的海外农田买家。中国消耗全球五分之一的粮食,却只有全球9%的耕地。

  2012年12月14日,国土资源部发布2011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数据,“2011年度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49万亩,耕地净减少势头得到控制,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476亿亩,这是继2009年和2010年后,全国耕地面积连续第三年保持在18.24亿亩以上”。排除对基层上报数据真实性的考察,这些数据显示,保持“18亿亩耕地红线”的形势还是不容乐观的。

  “当前国际粮食安全形势总体上不容乐观。一是产量增长不大,但消费年年增长,粮食的工业化、能源化、饲料化则更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二是粮食缺乏日益严重,缺乏地区进一步扩大。三是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粮食的金融化进一步明显,热钱炒作粮食,和用粮食重塑美元霸权地位,进一步加大了粮食安全的风险。四是粮食贸易量和库存量减少,价格逐渐进入上升通道。”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理事、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王雅鹏对《了望东方周刊》说。

  王雅鹏指出,从国内看,尽管实现了粮食产量“九连增”,但粮食安全依旧不乐观。具体表现有,粮食进口量逐年增加,对国际粮源依存度加大。饲料粮缺口很大,逐年增加,缺口很大。大豆和食用油缺口很大,每年进口5000万到6000万吨的大豆及300万到400万吨的食用油。如果用国内耕地生产上述产品,则粮食安全压力会进一步增大。工业化和城镇化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土地和水资源,而且也吸纳了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推动粮食消费量的因素越来越多,比如人口增长、饲料化、工业化、能源化。

  实际上,上述项目只是我国业已存在的众多“海外种粮”项目之一。早在2008年,就有国内媒体报道“海外种粮”或成为农业部推动的一项长期战略。当时,农业部已经部署中国五大国有农垦集团对应中亚、俄罗斯、非洲、东南亚、南美洲五个投资地区。从战略层面而言,到海外种粮一方面是由于国内耕地资源和人口不成比例,有一定的供需缺口,又要保证耕地红线不被突破,那么到海外种粮就成为一种必要选择。另一方面,农业领域的合作也有利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开展多方位的合作。比如非洲国家拥有非常丰富的土地资源,而由于管理不善,只有14%得到耕种,发展潜力很大。不少非洲国家也非常欢迎引进中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开发耕地资源。而由于“海外种粮”面临一定的外交、贸易、安全乃至国际舆论的问题,国家层面的综合性战略规划和统筹协调则不可或缺。

  谁来种粮?

  中国社科院于今年年初发表的2012年度《城乡一体化蓝皮书》指出,“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工业部门转移,劳动力已逐步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解决明天‘谁来种地’‘谁来种粮’已是当务之急”。

  1995年,全国农村有11.6%的劳动力外出在不同领域就业,为平均每村94个劳动力。而2006年,全国平均每个村外出劳动力为277.7个劳动力,外出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例接近三分之一。而目前已经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也是基层农村缺乏劳动力的写照之一。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不少是老弱妇幼人员,造成农业主题弱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部分地区即使有现代化的农机推广项目,却因为无人可操作、无人会操作而难以推行。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耕地 土地 耕地面积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