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粮食丰产喜悦下的隐忧!


农户家庭种粮收益比的下降,也进一步加剧了农业劳动力结构的失衡。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杨学成长期关注农村经济与农业发展,在他看来,农业劳动力结构的失衡,客观上限制的是对种粮人力、物力的投入,在更深的意义上,则是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明天,谁来种粮养活我们

在农村,中年一代成了务农主力,而新一代农民对农业则越来越陌生,已成为事实。2010年年初,山东农业大学和聊城大学的300名大学生,在全省范围内做过一次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在农村务农者中,父辈人群占据绝大多数,新生代劳动力仅占7.6%,未婚的新生代劳动力甚至不足5%。主持上述调查的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杨学成据此称:“在农村一二十年后将无人务农。” 
年轻人“移情别恋”

在设计调查方案时,杨学成将调查对象的年龄设定在16岁至64岁之间。这一年龄口径,是明显宽于我国有关劳动年龄人口定义的。“在农村55岁到64岁的女性、60岁到64岁的男性,事实上是仍然属于整劳动力的。”杨学成解释说。

来自省内17市的98个县(市、区)、249个乡(镇)、469个村庄内3052名调查对象,对问卷做出了详细回答。根据其一年之中务农时间的长短,杨学成等人将这3052人分为核心农业劳动力、基本农业劳动力、农业转移劳动力3类。这是一种较为粗略的划分。所谓“核心农业劳动力”,指每年累计务农时间超过6个月的农村劳动力;“基本农业劳动力”,务农时间每年一般在3个月以上;每年务农少于3个月的农村劳动力,则归属“农业转移劳动力”的范畴。据此统计,3052人中,核心农业劳动力仅占26.7%;而较为宽泛的基本农业劳动力所占也不过43.2%。统计显示,当前的核心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为46.1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2年;女性占到62.3%;而从家庭身份上看,父辈人群占92.4%,子女所占比例仅为7.6%,其中未婚者仅为4.8%。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业转移劳动力平均年龄仅为31.9岁;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了9年;在家庭中,子女所占比例过半,为56.7%,其中未婚者高达58.1%。

杨学成认为,统计分析证实了当前农业劳动力结构的严重失衡。与农业发展关系最紧密的核心农业劳动力中,不但大半是女性,而且年龄偏高,文化水平较低。富于活力、有文化的年轻一代“移情别恋”,在逐渐远离农业,远离农村。完成调查分析之后的杨学成说:“一二十年之后,谁来接父辈们的班?现在已进城的农民子女,还会在农忙季节回乡干活吗?到那时,谁来种地、种粮食?”
呼唤“职业农民”

长期从事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研究的杨学成认为,未来我国农业的发展,需要的是核心劳动力——完全务农的劳动力和以务农为主的劳动力,而不是把从事农业当成“兼职”、“副业”的劳动力。要让更多的核心劳动力成为“职业农民”。“职业农民”以务农为职业,一心一意从事粮食生产等农业经营。他们有发展现代农业的理想和追求,也有这样的需求和能力。他们既是劳动者,从事着种植加工,也是管理者,讲究成本核算,懂得观察市场风云等等。

“职业农民”队伍的形成,需要吸引更多的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年轻人去务农。其首要之举,就是要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在德国,农民的社会地位能排到第三,当农民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而在我国呢?”杨学成反问。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核心 小麦 粮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