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粮食丰产喜悦下的隐忧!


“女种粮军”无奈放弃经济作物

编者按 随着秋收落幕,山东又迎来一个粮食丰收之年。但近日记者在鲁中、鲁西等产粮区调查发现,连年丰收的喜讯,依然难掩粮食安全的隐忧。调查中,记者了解到,随着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失衡,种粮投入受到限制;农村年轻人外出增多,则使未来种粮后继无人。这些问题,在更深更远的意义上威胁着粮食问题。

她的两个儿子都已远离了农村。大儿子开着自己的卡车跑运输,如今已在镇上买了房;小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了济南。但一家人的七八亩农田还要种,老伴过世后,所有的农活就落在了曹庆凤一个人肩上。

像她这样,人到中年,独自下地,在济阳县孙耿镇寨子村,实属平常。进入10月中旬,当地秋收接近尾声,小麦开始播种。在田间忙碌的身影中,有人甚至比她的年龄还大好几岁。在这个500多口人的小村,五六十岁的人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种粮“主力军”。

在我省粮食主产区,寨子村并非孤例。

孩子出去,自己也没闲着

临邑县临南镇清凉店村第二村民小组的张庭喜,一家5口人,儿子在外给人当司机,儿媳在村外公路边开了个超市,同时照看孩子。于是,家里的15亩庄稼就由60岁的老张和老伴忙活。对此,老张感到很无奈——他也不想种地。

“年纪大了,力气活不能干,给人看大门,干点边边角角的零活总行。村里像我这样的男人们,大都到镇上、县城去打工。”轻轻松松,一天70元的收入,对不少家庭都很有吸引力。

同样的情形,在江北首个“吨粮县”桓台县的农村,也可以看到。周家镇孔家村村委会主任孔德海称,今年村委班子换届以后,孔家村曾重新做过一次人口统计。“一共584口人,60岁到80岁之间的有120人,40多岁的人都出去打工,年轻人更是连面都难见。”孔家村妇女主任张秀英说,“留在村里的,就剩下这些人了。”

劳力“空虚”,结构难以平衡

大量农民外出打工,由此带来农村劳动力“空虚”,很早就引发了社会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去年年初,山东农业大学和聊城大学的300名大学生在山东省范围内展开了一次“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问卷调查,3052人对自己的务农时间做出了明确回答。

作为这次调查活动的主持者之一,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杨学成和同事一起,对这些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目前留在农村的基本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为45岁,其中女性所占比例过半,为57.3%。而与粮食生产攸关的核心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为46.1岁,其中女性比例更高,达到62.3%。

这意味着,包括粮食生产在内的农活,大半由中年妇女承担了起来。“和农业全部劳动力,尤其是农业转移劳动力相比,农业劳动力本身的结构严重失衡。”杨学成说。

“混搭”劳作,只选小麦玉米

中年妇女成了种地的主要劳动力,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农活都由她们承担。以打零工为主的男人,往往就在离家不远处,可以偶尔回去帮忙。妇女则全盘负责日常的田间管理。这种“混搭”式的夫妻合作,在鲁中、鲁西地区的农村随处可见。

济阳县孙耿镇蒯家村的村民刘宝庆一家,采用的这种“混搭”方式种地,已有多年。刘家种了17亩地,主要由妻子管理。46岁的刘宝庆在济南做电工,时间比较自由,遇到浇地、收麦子等重活、紧活都可以回来。10月初,因为秋收、秋播,他在家里已经呆了12天了。

但打零工也有忙的时候,此外,对于一些孩子在外、夫妻身体不好的特殊家庭来说,逢重活、紧活还是忙不过来。于是,在一个村庄、甚至几个村庄之间,出现了更大范围上的“混搭”式合作——有人干起了“专业”的农活。济阳县孙耿镇寨子村村民曹庆凤一个人种七八亩地,两个孩子都不能常回来帮忙。年年的耕、种、收她都得找人干,“村里还有人专门给人浇地,35块钱1小时。”曹庆凤说,今年浇地,她就全雇的人。

记者调查时发现,以妇女为主“混搭”劳作的家庭,在作物种植上大都只选择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对于发展经济作物并不热心。但这种种粮选择的背后,也存在一种无奈。

◆     快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核心 小麦 粮食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