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孩子去哪儿上学?”
“我可以负债,但我的几百个学生如何安置?如今北京学校招生已经结束,要立刻关闭学校,这不是要赶着孩子回老家做留守儿童吗?”张晓虎无奈地说。从7月份至今,张晓虎和同事们一直在找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同时积极寻找新校舍。
“离学校300米远有一个肖家河小学树村分校,空置了五六年,能不能把校舍租给我,只要能租到,租金高一些也没关系。”张晓虎向海淀区教委求助,并递交了一份申请,但没得到回复。
8月9日,张晓虎去海淀区教委递交686个学生的花名册时,看到了一份文件,上面说要保证把这些学生分流至附近的肖家河小学树村分校,保证不让一个学生辍学。但当他再仔细询问具体事宜时,却没得到明确的回应。
8月12日,来开家长会的农民工徐德财无奈地说:“这个学校关了,听说要分流,但具体怎么分流,需要什么条件都不知道,也没人跟我们说。”
“今后孩子去哪儿上学?”这是家长们最关心的事,但截至记者发稿时,他们也没有得到有关部门明确的说法。
记者试图采访海淀区教委,但值班室的工作人员说要请示领导,此后一直没有给出答复。
还有多少个“绿园小学”
记者了解到,绿园小学并非个例,今年6月份以来,海淀区、朝阳区、大兴区相继有部分打工子弟小学被关停。
北京打工子弟学校公益网站上的数据显示,目前,北京现有打工子弟学校200多所,就读学生近20万名。这其中除了50多所有办学许可证的学校以外,其余200多所在夹缝中生存――处于北京郊外的城乡结合部,利用当地废弃的学校或厂房、四合院等场所,修复与扩建简易教室,环境简陋,教学设备差,同时还处于被拆迁与搬迁之中。
“打工子弟学校是农民工进城打工的必然产物,城市的正规学校上不起,为了孩子不失学,农民工只能上这样的学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郭宇宽长期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从2008年起选择了北京、上海两地各10所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1000名孩子进行跟踪调查。郭宇宽坦言,由于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流动性较大等原因,部分打工子弟学校教学质量并不理想,生存状况堪忧。
据了解,打工子弟学校的创办者经历各异,很大一部分曾经在家乡当过民办或公办教师,还有一些是半路出家,有的做过包工头、小贩、厨师等多种职业。办学资金多为创办者自己筹集,主要依赖学生的学费来维持学校的运转。
郭宇宽表示,打工子弟学校的现状需要政府进一步开放公办学校教育资源。目前北京也有一些学校在开放招收打工子弟,朝阳区教委在2010年鼓励辖区学校扩大班额,也就是把一个班20多个学生,扩大到40―50人,这样可以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但有一些农民工反映,孩子如果去城区里如亚运村区域的学校上学,家长就要在学校附近租房子,生活成本难以承受。他们更希望城乡结合部的公办学校教育资源向其开放。
此外,郭宇宽建议应对打工子弟学校中较好的学校进行扶持。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做法,通过政府补贴和监管,使原先的民营打工子弟学校转变为非营利性学校,由政府给所有登记入学的孩子经费补贴,并在师资方面给予补助。郭宇宽还表示,政府应给予相关配套政策,鼓励一些公益组织兴办非营利学校。同时针对打工子弟的实际情况,突出特色,实现教育多样性。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1-08-15/54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