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专家称我国应在提高粮价与控制通胀间寻求平衡


  2011年下半年首月,大街小巷食品价签的坚挺告诉消费者,助推CPI上行的主力——食品价格仍然涨势不减。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不久前曾对未来中国通胀形势做出“四九”预估,即4%的通胀水平对应9%的经济增速。但现在看,很可能“十二五”进入“五九”模式,即5%左右的通胀水平对应9%左右的经济增速。其背后是成本推动型下的中国通胀预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在年中时前往江苏淮安、安徽滁州和湖北荆州等粮食主产地进行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2011年夏粮总产量持平略减,但是受到成本上升、供需不平衡、国家调控能力减弱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下半年,粮食价格后市看涨,很可能将为未来数月中国CPI的上行提供支撑。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调查发现,由粮食价格推动物价上涨,可能成为长期趋势。粮食价格进入了上涨周期,主要推动因素来源于种粮成本的快速提高。

  业内人士指出,宏观调控政策应顺应粮价上升的必然趋势,保护农业比较利益,促进农民的种粮收益。

  同时通货膨胀根源来自于流动性泛滥,粮价上涨与整体性通货膨胀没有直接联系。

  当局应弱化粮食价格上升和短期波动时宏观调控的影响。政策重点应放在加强鼓励粮食生产的力度上,增加有效供应。调控通胀不应理解为打压粮价。

  持粮观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2011年粮价预期进一步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种粮成本明显提高。

  江苏、安徽一带与2010年相比,当地小麦种子价格涨幅超过30%,复合肥等肥料价格涨幅均在20%以上,而机耕、机播、机收等服务费上涨 15%。人工费上涨幅度更高,有的地区则高达25%。2011年,亩均成本比2010年上涨达到80元到90元,同比增幅为15%到18%。

  为弥补不断攀升的种粮成本,并期望获得合理利润,农户对粮价的预期逐步提高。目前,正值小麦新粮上市期,农户普遍对粮价预期较高,希望能够弥补不断攀升的种粮成本。部分产区农户一改过去集中售粮的习惯,转为持粮观望、放缓售粮节奏,期待有更好的售粮价格。优质稻谷价格同比上涨幅度为6%,粳稻价格同比涨幅达到4.8%。

  玉米价格上升势头更为迅猛,甚至一反玉米价格普遍低于小麦价格的常规,与小麦价格形成倒挂。程国强表示,目前安徽、湖北等地的玉米销售价格已经比去年同期上涨约30%。

  目前,粮食购销企业、加工企业普遍认为,一方面干旱、低温导致小麦总产量持平略减;另一方面,玉米价格不断走高,饲料企业将增加小麦的使用量,对玉米实施替代,从而小麦需求可能也将显著增加。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前几个月的旱情,对今年秋粮产量可能造成一定影响,因此购销主体对后期粮价看涨预期,进一步提高。

  未来数月,原粮供应的渠道正面临着不确定性,可能促使粮食加工企业加大自主收购力度。

  程国强表示,政策性粮食竞拍销售,已经成为粮食加工企业原粮重要来源渠道。但是在2010年,政策性粮食收购量大幅减少,而2011年启动政策性收购的可能性又比较小,因此加工企业加大自主收购力度已成必然。

  “粮食生产和供应链条上一系列成本的增加,必然将最终传导至下游终端产品,增加社会总成本,为食品价格的上升带来更多刺激因素。”程国强说。

  但由于前期收购信贷资金等因素的约束,今年小麦收购市场略显平静,除了农民对价格预期较高、卖粮节奏相对放慢外,一些加工企业、贸易商或吸取去年抢粮而蒙受亏损的教训,今年入市也比较谨慎,收购也有所放缓。程国强认为,这或许是最低收购价政策效应的体现:若中储粮不进行托市收购,其他收购主体或难以确定市场标杆,市场预期反而左右不定。

  调控能力减弱

  2010年,国家加大粮食市场调控的频度和力度,投放了大量政策性粮油,但通过政策性收储纳入国家可掌控的粮源较少,导致宏观调控能力有所减弱。

  粮食库存处于低位的同时,2011年以来,粮食企业收储能力也逐渐趋弱。由于受到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其收储资金普遍比较紧张。

  面对这种局面,一部分购销企业准备积极入市,抬价收购。尤其在政策性粮食库存较低的局部地区,部分投机商的炒作心理可能更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小麦 核心 农民利益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