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李晶:中国农产品对通胀影响分析


  俄罗斯的严重干旱以及中国10年不遇的洪灾在全球食品市场掀起一场“完美风暴”。主要食品类价格压力加大(7月份的食品价格上涨6.8%,非食品价格则上涨1.6%;食品共占全国消费物价指数篮子的近1/3),中国的通胀再度穿越3%的官方目标,于7月份升至3.3%。自6月中旬以来的猪肉价格上涨以及洪灾导致蔬菜和粮食种植中断,是推高消费物价指数的重要因素。然而,相对于2007—2008年的情况(食品价格上涨带动消费物价指数于2008年3月升至8.7%的高位),我们预计这些因素只会引发短期的通胀效应,年内剩余时间国内供应将逐步回归正常。原因是秋粮的种植面积增加预期令全年的粮食总产量向好,以及政府为防价格极度波动而对猪肉市场的干预力度加大。有鉴于此,近期国内及国际粮食生产中断对中国主要食品行业的影响似乎相对温和,而且影响时间较短。在经历了上半年的严峻形势之后,猪肉行业正在受益于生猪价格的上升周期。温和的食品价格通胀往往能提升超市的销售及利润率。除近期肉价上涨外,过去数周食品价格大致保持平稳。经营者仍相信,在食品价格逐步上涨的情况下,他们能将增加的成本转嫁予消费者。

  除大豆(在中国归类为粮食)之外,中国的粮食市场相对不受国际环境的影响。然而,因玉米进口价格偏低,且国内供应趋紧,中国2010年的玉米进口大幅增加。根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报告,截至7月22日止年度,中国总共订购120万吨美国玉米,而去年从美国进口的玉米总量为5万吨。在此背景下,全球玉米价格将受到中国采购的支持。

  中国等主要发展中经济体的食品需求加大、天气变化、可耕地有限以及生产生物燃料对粮食的竞争性需求等因素,无疑对在平衡全球食品供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全球粮食贸易公司是个利好。

  中国洪灾对粮食价格的影响

  近来,中国遭受了10年不遇的洪灾,这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也影响农业生产、破坏蔬菜作物、造成牲畜死亡和运输中断。这些因素导致7月份的蔬菜价格较6月份上涨12%。

  据报道,截至7月30日,中国的洪灾共毁坏920万公顷作物。尽管整体的生产损失尚无法准确估计,但如图表1所示,在中国的三大粮食产区,预计稻米受洪灾的影响最大。一系列经报道的预测数据显示,中国当期收割期的稻米产量将按年减少7%—10%。中国每年近2/3的稻米产量为中稻(于9月份收割)。尽管媒体报道称中国增加了从越南的稻米进口,以应对今年的干旱及洪灾引发的减产,但进口增加的主要原因似乎是越南的稻米价格较低。食品保障预期不会成为主要问题,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下属的中华粮网一位分析师预计,政府的稻米库存能够满足2.1个月的消费需求。

  中国粮食信息网将2010年的玉米产量预测维持在1.68亿吨。相对于稻米,严重洪灾过后的玉米产量通常旺盛,而中国的小麦年产量中以冬小麦为主。根据农业部发布的数据,尽管受不利天气的影响,今年的冬小麦产量(5—6月份收割)为1.088亿吨,略高于去年。全年小麦总产量预计将连续第7年实现增长,达到1.15亿吨,而小麦的年消费量预计约为1.05亿吨。尽管年初华南地区的干旱导致夏粮产量按年减少0.3%至1.231亿吨,但秋粮的种植面积较去年有所增加,且农业部之前曾表示今年的作物生长情况好于去年。
中国及国际粮食价格走势

  自5月份洪灾发生以来,中国的国内粮食价格基本未发生变动。根据农业顾问公司JC Intelligence及商务部发布的数据,同期小麦、玉米、大豆的批发价格以及稻米零售价格的变动分别为+2%、+3.6%、-0.5%及+2.4%。

  除大豆外,中国的粮食价格基本不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原因是中国实施自给政策、规范的粮食销售机制以及动用政府储备作为稳定价格工具。中国的粮食净进口以大豆为主,2010年的月度平均净进口量为430万吨。农产品(多数为大豆及棉花)占中美贸易额的13%,也是美国实现盈余的唯一贸易类别。2009年,中美的大豆双边贸易总额约为90亿美元,预期该数据将进一步增加。上半年,充足的供应引发全球大豆价格的下行压力,但7月份美国的干旱气候导致美国的现货价上涨4.7%,阿根廷及巴西的现货价上涨8%。然而,这些价格仍低于2009年的水平。根据美国农业部的预测,2010/11年的大豆产量将较2009/10年减少3.24%至2.51亿吨,但仍在历年中排名第二。2010/11年全球的大豆消费量预计为2.48亿吨,这也使大豆产量连续第二年超过需求量。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猪肉 玉米 粮食 大豆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