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农产品加工中一个新兴产业的苹果浓缩汁加工业,其发展可谓一波三折。在它起步的上个世纪80年代中叶,国际苹果浓缩汁价格居高不下,因此有人称之为一桶果汁换斗金,所以出现了是个人只要你抓住果源,把苹果挤成汁,在国际市场上都能换回大把的美金。然而好景不常,九十年代末2000年初,中国苹果浓缩汁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一路狂跌,由1800美金一吨甚至最低跌到450-500美金一吨。在奋力的挣扎中,中国几大苹果浓缩汁产业巨头应运而生,它们通过几近疯狂的“圈地运动”,把自己的触角尽可能地伸到中国的一些著名的苹果产区,用各种名义拿来银行贷款,用作新的工厂、分工厂、子工厂的建设。据资料统计,一些大的集团化的浓缩汁加工企业,其生产规模的扩张达到每年新建一个甚至一个半工厂的速度。这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行业都史无前例的。廉价的产品只能依靠量的扩张保证企业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从短期看,这可以说是一出奇招,但长远而言,第一势必导致国内企业之间为原料为市场产生激烈的竞争,第二量上的扩张永远难以替代质的提高,因此在价格优势难以维持的情况下,价格的天枰永远向着卖方倾斜。也就是说,卖方的话语权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5年起至2007年底,中国苹果浓缩汁销售迎来新一轮高峰期,每吨低酸浓缩汁在国际市场上售价平均在1000至1100美金,比90年代末最低销售价格高出50%。
市场销售价格的一路高扬,再一次极大地刺激了国内苹果浓缩汁企业扩张的欲望,通过兼并、重组、转股、上市等手段,一些大的加工企业不惜重金,继续在加工设备、加工规模和加工产能上进行重复性扩张,这些集团化的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截止2009年初,已经是它们8年前的5-9倍。
2008年,这是一个让中国苹果浓缩汁加工业刻骨铭心的灾难之年。企业生产的浓缩汁产品全面滞销;果农生产的苹果企业不要;销售价格和06、07年度相比锐降45%-50%;农民交给果汁厂的苹果收购价由07年秋季的0,85元-1元,掉到0,04元;加工企业上年度产品严重积压,流动资金极度短缺,企业无力收购农民的鲜果,完成新榨季任务,并出现企业部分停产,甚至整个厂停产的现象;
把2008年度中国苹果浓缩汁产业整个产业链所出现严重危机,全部归结于国际大环境即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是错误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当然是引发中国苹果浓缩汁产业危机的一个原因,但并非关键的原因。其实早在2007年后半年度,企业间疯狂式的争夺原料,把原料价格哄抬到和鲜食苹果价格不相上下的程度;而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囤积产品,该出手的成品不出手,在国际市场价格对生产方有足够利润空间的情况下,依然盲目认为,买方还会妥协,单位吨浓缩汁价格还会走高。这种人为的盲目乐观,错估形势,贻误最佳销售时机,缺乏对对手的理性判断等,才是导致这场灾难的根本原因。
所以,出现或者还会出现同样的让中国苹果浓缩汁陷入危机四伏的困境的问题以及通过这次危机我们应该深刻反思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一, 夯实产业基础,才能做大做强
多年以前,我们为数不少的加工企业认为,只有把生产环节的设备技术程度提高到一个国际认可的水平,那么用这样的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国外客户一定买账。同样地,我们的企业在抱着这样的心理也在和同行进行产业排名的竞争。但多年过去了,国际上的客户们现在并不看中你的设备,而是你加工使用的原料。当我们用一流的世界先进设备,来加工中国苹果中的下捡果、等外果和落果的时候,即使你的设备如何洋枪洋炮,加工出来的东西在欧美消费者那里,依然是低价的随时可替代产品。2008年欧的消费者确切地说是采购商给我国的企业上了一堂课。那么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国际上需要的高酸苹果汁,而中国生产的却是低酸度浓缩汁,难道说小的加工企业不知道,大的集团化的企业也不知道?事实并非如此。笔者也听过某些大型苹果浓缩汁企业领袖级人物的高论。他们说中国生产的低酸苹果汁在国外很受欢迎,并且能卖上好价钱。甚至一些人还幻想,中国既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苹果浓缩汁加工国,那么西方的消费者就应该根据我们的产品调整或者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或者味觉。其实,2008年的本行业的危机就已给了这些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原来采购中国苹果浓缩汁的欧美采购商在和中国企业在价格方面难以达成统一的情况下,临时更改苹果成品果汁的配方或者放弃苹果汁,继而在南美和南亚显著加大采购橙汁替代原来苹果汁的市场份额。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09-11-26/46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