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氏调价约7% 外资奶粉企业领涨
在“三聚氰胺”事件中率先承诺不涨价的惠氏奶粉终于涨价了。
昨天,惠氏方面向CBN证实,公司已于本月15日开始对旗下2段、3段、4段奶粉进行调价,调价幅度约在7%。不过,惠氏销量最大的1段奶粉不在此次调价之列。
惠氏方面给出的解释是,惠氏奶粉原本均由新加坡工厂生产,由于产能不能满足需求,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陆续转由欧洲和澳大利亚工厂生产,从而加大了生产、运输以及关税方面的成本。而惠氏在苏州投资20亿元兴建的工厂需待明年年底才能试生产。
尽管于“三聚氰胺”事件之际曾有不涨价承诺,但苦熬半年后惠氏最终选择提价。无独有偶,雅培因为产品升级,表示将提价10%,由此外资奶粉涨价质疑便甚嚣尘上。而部分本土奶粉企业则高调宣称绝不跟风。奶粉阵营迅速分裂为对立的两面。
有媒体报道称,惠氏价提后在某些超市销量降了38%,而昨天惠氏方面否认此事,称销售正常。
昨天,雀巢、美赞臣、多美滋等被质疑的外资品牌也均向CBN记者表示,近期并无涨价计划。事实上,由于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外奶源地今年陆续进入产奶高峰期,国内奶粉原料价格正处在三年来的最低点。从原料成本而言,乳企并无涨价的理由。在通胀预期和原料价格下跌面前,各家企业的不涨价表态不排除市场所迫的可能。
在中国乳业市场,奶粉是唯一由外资主导的领域。外资占据一、二线城市利润丰厚的高端市场,而内资主要在中低端市场以及三、四线城市。随着乳业市场的发展,内资卧薪尝胆欲谋划反击。在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之后,内资品牌奶粉迅速崛起,却因“三聚氰胺”事件而溃不成军。内资的危机公关以及消费者敏感的神经令外资不敢轻易造次,因此在事发后先后承诺绝不涨价。
但是,以惠氏与雅培为主的外资奶粉企业仍然选择了先后调高价格。
借口成本压力难服众 方便面涨价“羞答答”
继奶粉之后,方便面也开始进入涨价通道。
昨天,康师傅向CBN记者证实,公司从7月1日开始,对原零售价1.8元的经典袋面系列进行升级换代,价格分两种趋势,一种提高到2元,涨幅约10%,同时也推出了1.5元的实惠装。与此同时,统一方面昨天也向CBN记者证实,公司将于8月1日对统一100袋面进行产品升级,价格也由原来的1.8元提高到2元。
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马文峰指出,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在嗅到通胀预期之后,会先期将产品价格上调。企业和经销商的价格合同往往有一定期限,因此先发制人可避免后期被动。
就方便面行业而言,成本压力显然不是本次调价的诱因。根据东方艾格提供的数据,7月,占方便面成本三成的面粉均价约为2320元/吨,较去年同期上涨 10%,与此同时,占方便面成本18%的棕榈油的国际价格却处在下滑区间。目前640美元/吨的价位几乎是去年同期1200美元/吨的一半。
在此之前,奶粉行业已经经历了一轮涨价风波,各品牌表现不一,惠氏坦承因成本因素涨价,而雅培则坚称因产品升级而调价。曾于2007年遭遇集体涨价风波的方便面企业本次调价均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方式。无论康师傅还是统一均向CBN记者反复强调,本次并非涨价而是产品升级。
康师傅和统一调价的理由是:更大的面饼,更好的配料。具体而言,两家的面饼重量均重了5克,“升级后,产品性价比更高了。”两家几乎异口同声。
产品的定价一定程度上是在试探消费者的承受底线。市场地位越强的企业往往因抗风险能力强而胆量较大。在提供给记者的声明中,康师傅给出了更详细的论据。 “根据最新2009年CTR消费者生活形态调查(城市家庭),高达九成的消费者认同选择质量好的产品,而且有六成的消费者不会在质量上有所妥协,近三成的消费者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表达对品牌的信赖和质量的重视与坚持。另外调查中也发现,品牌和口味是消费者选购方便面首先考虑的两大因素。”
不过,作为调价领头羊的康师傅吸取此前教训,本次的调价策略颇为全面,在价格上扬的同时,也考虑了部分底端消费者,推出实惠装。统一方面则表示,未来是否会推出面向低端市场的产品,将根据市场而定。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09-08-03/45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