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农行行长张云:系统推进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农业银行行长 张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取得了巨大成绩,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进步,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就现状而言,农村金融与新时期“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应该说还有很大差距。部分地区依然存在金融服务盲区,农村金融体系和运行机制还存在严重缺陷,产品服务还比较单一,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还不到位。农村金融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深层次原因

  在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农村金融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农村金融能否加快发展,关系到金融资源,乃至整个社会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布和流动,关乎亿万农民的金融权益和发展权益。农村金融能否切实承担起应有职责,关系到农业现代化和村建设的成败,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内需型经济战略的实施。当前,农村金融问题已经上升为影响国家核心利益的关键问题。

  农村金融存在的许多问题,背景相当复杂。农村金融发展滞后有许多深层次的原因。一是农村金融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薄弱。从根本上讲,这是由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经济决定金融。没有好的农村经济作基础,不可能有好的农村金融。单纯从经济角度讲,农村资金向城市流动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二是农村地区信用基础设施严重短缺。比如,农业保险与再保险体系、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信用登记与征信体系、农村产权交易体系等重要的信用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有些方面还是空白,缺乏风险转移、分担、补偿、处置的渠道和机制,造成风险向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集聚,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育和成长。三是“二元经济”体制下,长期不利于农村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社会资源(包括金融资源)配置政策,加剧了城乡金融发展和地区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体制抑制是农村经济与金融长期低水平徘徊,甚至出现恶性循环的重要根源。四是农村地区债权保护不到位和信用意识的缺失,阻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过去发生的很多有组织的逃废债和恣意践踏债权人权益的行为,至今仍然使一些地区的金融机构“谈贷色变”。五是城乡业务“一把尺子”、“一种打法”的大一统模式,使农村金融业务不断受到挤出和排斥。农村金融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与城市金融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按照传统思维观念和城市的金融运作模式,农村金融服务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和突破。

  上述这些因素,决定和影响着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和金融供给,决定着解决“三农”金融问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因此,解决农村金融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需要经过较长时间努力才能见效的艰巨任务。

  系统破解农村金融难题

  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农村信用基础设施,健全农村债权保护制度,以及改革农村金融机构的绩效评价与监管体系等,需要有整体设计和中长期规划,有一个改革的总体路线图,这样才能有计划、有节奏地分步向前推进。但是,强调立足长远,统筹规划,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近期就无所作为。特别是在新一轮农村改革蓬勃兴起的大环境下,我们在许多领域仍然可以有所突破。

  第一,农村金融机构可以为现代农业发展、村建设和农村扩大内需提供更有力的支持。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而不能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农村地区将成为我国经济复苏和下一轮经济增长的主战场。农村金融机构要重点支持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不断挖掘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水电路气、危房改造、经济适用房建设等业务领域,有效促进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和消费市场发展,认真做好扩大内需方面的农村建设项目资金配套投入。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配合政府搞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同时应通过自身的诚信服务和守信激励措施来改善金融生态。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于农村的信用征信组织和增信机制,不断提高农民信用交易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既有一般性,也有特殊性。一般性在于,大量农户构成农村金融体系的需求主体,且这些农户收入水平、储蓄能力都比较低;特殊性在于,我国的情况较为复杂,客户的结构、运行特点、需求的多层次性和地区差异性很大,这就要求开展农村金融工作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行制宜。东中西部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不能用一种模式解决问题,中西部地区重在解决“有与无”的问题,东部重在解决“服务效率”的问题。东部地区应当主要通过商业化、市场化方式解决问题,中西部则要在坚持商业化前提下,通过必要的政策扶持,来纠正“市场失灵”。金融机构内部也必须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强化 总体 缺失 农业现代化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