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赞同‘农村社会保障’的提法,这是计划经济时代城乡分隔的一种提法。要让农民享受到国民的待遇。就是要把我们面向市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向农村延伸。” 谈起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国人大代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这样对记者说。在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表示,社保制度不仅是社会政策和社会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经济政策和经济问题,涉及到经济发展的后劲和长效机制。因此,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有关农民的社会保障,因为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短板而更成为关注的焦点。
应对危机保障先行
2003年以来,我国在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增幅很大,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残缺或者保障严重不足的局面正在改变。农村合作医疗自2003年启动,特别是2006年以来进入快车道,现在已经覆盖到90%以上的农民。2006年农村五保户改为国家财政来供养,农村的孤寡老人享受同样的福利制度。20O7年低保制度在农村全面建设。
尽管如此,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是短板。郑功成代表表示,总体上来讲,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于城市。农民在社会保障公共资源的分配上处于弱势地位,政府公共资源在农村的投入很少。所以加快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在农村。
现在,这一问题不仅仅是关注民生的应有之意。拉动广大农村居民的内需,先要稳定他们的收入预期,社会保障制度被认为是重要内容。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原教育长、著名经济学家李兴山委员提出,扩大消费的根本途径是增加收入和加强保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春委员也提出,保增长、促消费首先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只有解决了老百姓的后顾之忧,才能带动消费,推动经济复苏。
民革四川省副主委,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刘家强委员表示,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与其说造成了部分地区经济增长和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倒不如说对劳动者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的影响更为直接。经济层面的问题可以通过努力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刺激拉动内需等政策措施来加以解决,而就业岗位的增加、劳动者就业的稳定、收入的增长、社会保障权益的实现,不仅需要通过调整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来予以保证,而且更需要在发挥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实施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社会政策。
制度普惠应保尽保
对于怎样健全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郑功成代表说,“我们追求的目标就是社会保障一定要实现普惠。开始的阶段可以允许差别存在,但是一定要是普惠的制度安排,再从有差别的普惠制度安排走向公平的制度安排。现在我们要完成的就是普惠,弥补制度缺失。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步伐就得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必须要有相应的财力来支撑。”
对于人们关注的农民工难以普遍从社会保障中受惠,民盟中央副主席,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徐辉委员分析了一组数据,按照2008年10月参保人数计算,全国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4891万人,仅占农民工总数的21.3%,参加医疗保险为4142万人,仅占总数的18%,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更少,只有2330万人,仅占总数的10.1%。徐辉委员表示,“应着眼于城乡一体化,对目前种类繁多的社保制度进行强势整合,同时大幅增加社保投入,努力扩大农民工参保面。在低水平、广覆盖、能转移、可持续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建设既适合农民工特点又与城镇职工社保制度相对接的农民工社保制度。”
刘家强委员认为,在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应把增强社会保障能力作为推进各项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进一步强化政府社会保障责任,充分发挥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提供均等公共服务的职能。遵循权利义务对应原则,引导和督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履行社会保险缴费义务。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09-03-11/43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