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奶业养殖获利空间减小。随着国家奶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和国际市场奶价上涨的带动,去年9月份以来,各地原料奶收购价格普遍回升。今年1月份最后一周,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和黑龙江等6个主产省市原料奶平均价格为2.84元/公斤,比上周上涨0.6%,奶牛养殖效益逐步增加,奶农养殖积极性逐步恢复。由于此次受灾地区不是奶业主产区,灾害对奶业生产影响不大。但是随着夏季产奶高峰的到来,牛奶消费相对减少,加上国际乳制品价格有逐步回落的趋势,原料奶价格有可能再次波动。特别是随着生产成本增加,奶牛养殖获利空间越来越小。
(五)全球农产品价格将持续在高位运行。2007年以来,全球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国际市场小麦、玉米价格创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大豆价格创3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世界谷物储备降至198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据美国农业部今年1月份预测,2007/2008年度,期末谷物库存量为30.91亿吨,棉花库存量为54.75百万大包,油籽库存量为5.32亿吨,均为近年来期末存量新低。加上国际石油价格暴涨和农产品能源化利用加快,世界粮食价格居高不下的形势短期内很难扭转,这将继续拉动国内主要粮食品种价格上涨。
综合以上分析,我国今年保障农产品供给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农产品供求关系将继续呈现总体偏紧格局,农产品价格也将继续在高位运行,在CPI指数构成权重设置没有调整的前提下,农产品价格对CPI的压力不会发生实质性改变。今年2月份的统计数字显示,CPI达到8.7%,创11年来月度数据新高,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3.3%,粮食价格上涨6.0%,猪肉价格上涨63.4%,这些屡创新高的数字警示我们,今年的农产品供给问题大意不得,疏忽不得,放松不得!
二、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几个突出问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前,农产品供给问题表面看是生产问题,实质是生产要素配置问题。从要素层面看,农业生产发展受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供给的制约,也受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制约。从调研情况看,以下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一是农资价格偏高且供应不足。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农资价格上涨过快。由于国际市场化肥价格暴涨和农资原料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进入2007年9月份,以化肥为主的农资产品价格大幅上扬。据吉林省供销社最近调查:尿素到站价1850元/吨,同比增幅达19%;进口磷酸二铵到岸价4800元/吨,同比增幅达65%;含量60%俄罗斯产氯化钾到站价3300元/吨,同比增幅达43%;杀虫剂平均上涨10%左右,除草剂平均上涨20%左右;农膜平均上涨8%左右。部分地区零号农用柴油平均市场价格6000元/吨左右,同比涨幅达20%。与2007年3月相比,农资价格平均涨幅30%左右。据黑龙江省农委调查测算,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黑龙江省亩均生产成本增加25-30元。其二,农资调运不足。吉林、黑龙江省磷复肥等货源主要依赖西南省份,农资外调和进口缺口很大,吉林省年需化肥450万标吨,其中省内化肥厂家供货120万标吨,外调和进口330万标吨。吉林省2007年底化肥社会储备量不到100万标吨,不到上年同期的50%,货源明显不足,后市化肥价格依旧看涨。其三,农资出口加剧供求失衡。由于我国目前的石油价格与国际价格严重倒挂,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作为石油的下游产品,与国际市场价格存在明显价差,如目前国内磷复肥价格虽然较高,但仍低于国际市场30%以上,刺激国内化肥厂家扩大出口以获取更多利润,加剧了国内农资供求失衡。
二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仍然偏低。其一,种粮效益低抑制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对农民而言,目前种粮经济效益仍然明显偏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猛,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粮价上涨和各种种粮补贴带来的实惠。据统计,2006年与2004年相比,全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累计上涨9.9%,而同期粮食的价格仅上涨1.3%。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累计上涨8.8%以上,虽然同期米价上涨很快,但利润主要在加工和流通环节。其二,种粮比较效益低抑制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种植经济作物相比,种粮比较效益依然偏低。据湖南省农业厅调查测算,种粮效益只有蔬菜的50%、花生的42%、棉花的34%、西瓜的25%。同劳务经济相比,差距更为悬殊,一个家庭种一年田的纯收入不如一个劳动力打半个月工所获得的收入。其三,种植双季稻的累加效益与种植单季稻的效益出现“逆差”抑制了农民的种植双季稻的积极性。湖南省桃江县统计数据表明,1999年首次出现种植双季稻的效益不如种植单季稻的效益,当年“逆差”为每亩30.8元,2001年“逆差”为每亩52.7元,去年扩大到每亩95元,水稻生产“双改单”还没有得到有效扭转。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08-04-07/41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