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夏粮上市,今年国家再次在部分粮食主产区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以使粮价稳定在较高水平。然而,记者日前在安徽部分农村采访时,农民却普遍反映农资涨价厉害,种粮没有赚头,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对于农民的这些想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别让农资涨价一再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近年来,国家为了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措施,稳定了粮价,增加了农民收入。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随着化肥、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普遍上涨,种粮直接补贴、减免农业税等国家优惠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逐渐被抵消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因此受到影响。不少农民告诉记者,这几年因为种子、肥料、柴油涨价,每年一亩地的成本就比上年增加约二三十元。农民们感叹,种粮刚尝到一点甜头,就被农资涨价抵消了,种粮越来越不赚钱。
必须看到,近年来的农资价格上涨有其合理原因,即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和上游煤电油生产成本的提高。但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目前的农资流通体制和价格调节方式也存在问题。农资供应链环节太多,层层加价。农资价格调控手段缺乏,面对绝大部分放开的农资,没有有效干预调节手段。即使对化肥有限价和检查措施,也只涉及到批发环节,而对直接与农民连接的终端零售市场作用甚微。对于上述问题,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遏制农资价格涨势首先要遵循市场规律,对于放开的农资价格要以市场定价为主,但同时考虑到农资作为一种事关农民利益和粮食生产的特殊商品,不能完全依赖市场,必须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从改革和完善农资价格调控机制、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对农资生产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完善中央和地方两级化肥淡季商业储备制度、加大农民补贴等方面,研究对策和办法,找出遏制农资涨价的措施。
农不稳,国不兴。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关键在于稳定粮食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连续三年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已经有效地拉动了粮价抬升,使粮价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在此情况下,避免农资价格过快上涨对节约农民种粮成本,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有关部门应该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农资价格合理波动,消除农资涨价给农民造成的消极影响。切不可因粮食丰产粮价稳定而掉以轻心,让农资涨价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07-6-18/208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