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翟怡婷
“人家下乡带资料、装样品,我们下乡带木板!”还没等记者开口,一见面曾秀川就向记者细数起在达州做农资的辛苦。达州向来是川东重城,以此地辐射周边山区,因是川东重要交通枢纽,成为商家必争之地。但周边多山地,走乡串户自然要途径不少山路,虽然现在有了车,仍是不好走,遇到沟沟坎坎车过不去的地方,就要搬出木板铺在路上盖住大一点的坑,才能让车顺利通过。
这还不算什么,曾秀川还告诉记者,在达州搞农技服务不比别处,支个摊子开个推广会就有几十个农民来听课。在这里你可能要跑二三百里路,讲一次课可能只有七八位听众;有些客户住在山上,需要你爬半天的山,然后只对一户人家做服务。“这样的高成本不是每个经销商都愿意承担的。”可曾秀川愿意承担。
分析达州地区的农资市场,曾秀川有自己的想法。原来川东地区只有达州通火车,那么这一地区的农资都要到达州来中转,自然也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现在不同了,交通越来越便利,很多地方的农资不需要在达州中转,对这一市场造成分流,必然影响到农资份额的分布。也就这三两年,达州的主要农资市场必然会被有实力的大经销商所割据,这个时候就是做大做强的机遇。
在别人只看到竞争的时候,曾秀川却看到是机会。他信心十足地认为,如此形势下只要依靠规模分担成本,依靠资源形成竞争实力,就有可发展的空间。
他用三招来化解这样的竞争:首先是凭良心做事。从销售的产品,到推广的服务,都要从良心出发,不坑农害农,还要让农民得到实惠。其次是批零共赢。要给经销商留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不设中间商,直接把货铺到终端,让批发商与零售商找到各自合理的利润点,达到双赢。第三就是合理的布局。在同一乡镇以差异化的产品建立多个渠道,让不同价位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渠道组建得合理,才能让产品流通顺畅。
从开始的诉苦,到后来的信心十足,曾秀川的眼里充满自信。(本文所报道经销商将参加本报“第二届百佳”农资经销商评选)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11-09-02/298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