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龚洁黄存
赊账已经成为农资销售领域一个十分突出且长期困扰经销商的问题。不少经销商不光是当年或者上年的账不能收齐,甚至还有人背着多年未收上来的“死账”。记者在河南采访中发现,谈到赊账问题,大部分经销商都一肚子委屈,无论是大型批发商还是基层零售商都有着“赊账年年有,年年收不齐”的经历。
记者从河南省西华县的调查中了解到,赊账在县级经销商层面的负担最大。去年10月份当地开始种植小麦,乡、村级经销商向县级经销商赊账,到今年春节勉强能够收回一半欠款,而其余欠款何时能完全收回连经销商自己也不好说。对于县级经销商而言,向厂家拿货一般都需要直接打现款,销售则以量取胜,经销利润并不高。一位南阳市的县级经销商告诉记者,目前他的资金压力非常大,因为乡镇级的经销商拿的货都是在他那里赊欠的,而他则要实打实地将现款给厂家。
化肥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季节性强且对于县级经销商来说占用的资金流量较大,用肥旺季前经销商都需要及早、大量地进货,而货款收齐则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导致经销商大量资金被占用。河南西华县一位县级经销商告诉记者,近年来由于门槛逐步降低,这一行业的竞争也异常激烈,经销商为了赢得更多的顾客,不得不赊账,并且赊账数目也越来越大,正是经销商的这一行为“宠坏”了顾客,如今农民买肥不管手头有钱没钱基本都要求赊账,很少会一次性付清钱款。基层经销商的赊欠自然就转嫁到县级批发商的头上,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县级批发商快进快出,靠销售量拿利润,但遇上整个市场大起大落的情形时,无论是大批发商还是基层零售商或者是消费者均存在着强烈的“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县级批发商不得不眼看着自己的库存一天天掉价,即使掉价,即使赊欠,终端市场仍然停滞不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赊欠,无论是县一级的批发商还是终端市场的零售商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因为几乎每一位农资经销商多多少少都有多年未结清的“死账”,多则几十万元,少则几千元,更重要的是旧账没有结清,新账仍在不停地出现,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要真正走出目前农资销售领域的这一怪圈,除了适当提高农资销售的门槛以外,更关键的是逐步提升经销商自身的农化服务水平以及让农民树立起一定的品牌意识,让消费者在购肥的同时得到技术含量相对高的服务指导,同时让农民懂得农资产品的选购不能仅仅只看价格,更重要的是质量,只有如此三管齐下,才能使长期以来困扰农资经销商的问题得以解决。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09-07-07/293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