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畜牧养殖信息新闻

“没有上千次讨论,算不上是科学的标准”


    本报记者房宁

    5月5日,星期六,对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业创新团队来说,就是个普通的工作日。实验室里、电脑前,都有人在忙碌。“我们还在对第二次讨论稿的技术细节再做进一步验证。”奶业创新团队副主任李松励说。

    2016年12月,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农村部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和奶业创新团队承担了生乳、灭菌乳、巴氏杀菌乳、复原乳检测等4项国标的制修订任务。这4项标准是乳品安全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广大消费者能不能喝上优质奶、关系到产业能不能持续健康发展。两年来,奶业创新团队以制修标工作为重点,全力开展科研验证工作,同时虚心征求意见和建议。仅在2017年,团队组织与标准相关的座谈会、研讨会就有20余次,固定工作会议更是每月2次,形成制度。在全国同行的不懈努力下,2018年2月,第一次讨论稿对外发布,第二次讨论稿也发布在即。

    “开门”做标准全行业参与

    标准,始终是特定阶段的标准,始终要在实践应用中完善。现行乳品国家标准已经颁布实施8年,其间,中国奶业的产业素质和乳品质量安全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中国奶业协会报告,我国奶类产量持续稳定在3600万吨以上,稳居世界第三位。百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6%,规模化牧场的奶源占70%以上。2017年度《中国奶业质量报告》显示,我国乳品质量持续提升,生鲜乳抽检合格率99.8%,乳制品抽检合格率99.2%,在食品中保持领先,“十三五”奶业发展规划已把乳制品定位为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

    李松励认为,此次修标工作的前期积累和基础更加扎实,程序和方式更加开放,行业和公众评价更加正面。

    第一,更具系统性。奶业是一个上中下游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产业链,这样的产业特性要求上中下游的标准有机衔接、相互融合。以前不同标准是分散制定的,沟通和衔接往往不够。这次能将4项国标全都交由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修订,是制标方式的一次创新,体现了产业链思维,有利于养殖、加工、消费利益合理分配,实现共同发展。

    第二,科学性更强。2010版乳品国标制定时,我国奶业、乳业监管体系不完善,缺少数据支撑。2009年至今,奶业监管监测体系逐步健全,农业农村部依托农业农村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组织全国40余家质检机构实施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仅生鲜乳,在全国范围内就积累了连续9年110多万条数据。此外,奶业创新团队还收集和翻译了20多个国家、4个国际组织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开展大量样品验证试验,分析研究了“海量”数据,尽最大努力保证修订的标准更科学,更符合实际。

    第三,参与度极高。2017年3月,制标单位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生乳等4项国标制修订的自愿参与单位。目前,包括质检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奶业企业、行业协会、社会机构等70多家单位参与。在征求意见的方式上,第一次讨论稿在行业主流公众号上发布,单位和个人都能通过手机扫码反馈意见。

    关乎奶牛养殖、牛奶加工、乳制品消费多环节的国家标准制修订,从幕后走到台前,实现了全行业参与、全社会知晓的工作机制创新。

    凝聚共识引领产业发展

    第一次讨论稿公布后,整个行业反响热烈,绝大多数表示支持和期待,也有很多意见和建议。在此后两个多月里,奶业创新团队不断组织或参加行业会议,解读标准、听取反馈、收集意见和建议共15场。在3月底组织的由20多家乳企和规模养殖场参加的座谈会上,赞同的声音占绝大多数。“从开始的不理解到现在的支持和认同,各方已经逐渐形成共识。”李松励说。

    “没有上千次的讨论,就算不上是科学的标准。”奶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王加启对此有着开放的心态,“要让标准制修订过程本身就成为吸取意见、凝聚共识、传播科学和培育市场的过程。”

    据奶业创新团队工作人员统计,第一次讨论稿公布以来,已收到各方面近500条建议和意见,主要集中在生乳分级、工艺要求等方面。奶业创新团队持续关注着各方面的反馈,对4项国标修订稿“精雕细刻”。据了解,在第二次讨论稿中,生乳定义、分级指标等内容都将按照行业的大多数意见进行简化,指标体系更加流畅,最大限度减轻企业批批检的负担,同时引领优质绿色发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数据 检测 定位 灭菌
下一篇 :图片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