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棚温室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但是,温室大棚土壤盐碱化问题逐渐凸显。上海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曹广峰5月11日在安徽蚌埠召开的全国第21届新型肥料技术及新工艺推介研讨会上推介“环保废渣的土壤改良综合利用技术”,充分利用生物发酵废渣开发生产土壤改良剂,能够解决温室大棚的盐碱性障碍,治理改良土壤并变废为宝。
土壤盐碱化机理
农业生产广泛使用化肥,大多数化肥是无机盐,少数为有机化合物(如尿素),不过尿素施入土壤后也很快转化成无机盐。化肥施入土壤后具有增加土壤溶液盐分浓度、引起土壤溶液渗透压提高的作用。
曹广峰指出,盐分对作物的伤害程度,与土壤溶液的渗透压有关。土壤盐碱化不仅造成资源破坏和农业生产损失,还对生物圈和生态环境构成威胁。棚室环境封闭,土地利用率高,肥料用量大,长期没有雨水淋洗土壤,使得肥料残留在耕作层中。棚室栽培过程灌水次数频繁,土壤的团粒结构遭到破坏,土壤大孔隙减少,通透性变差,形成板结层,盐分不能渗透到土壤深层。棚室内温度高,土壤水分蒸发量大,会使土壤深层的盐分上升到表层。无机盐残留于耕层土壤,造成棚室土壤板结。
“上海郊区自1973年开始建立塑料大棚疏菜保护地以来,发展迅速,已建成大棚约10万亩,这些设施对蔬菜育种、留种和促进栽培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土壤盐碱化问题日益显现,盐碱土壤改良势在必行。”曹广峰说。
土壤盐碱化危害大
据曹广峰介绍,棚室种植2~3年后,一般土壤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盐渍化现象。随着种植年限增加,棚内土壤盐化程度会逐渐加重。土壤盐碱化不仅导致农作物生长困难,植株营养吸收失衡,还会破坏土壤的物理和生物学性质。
记者了解到,设施农业土壤全年处于封闭或季节封闭环境下,高度集约化、高复种指数、高肥料投入、高农药用量、过量浇水、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状态,土壤健康急剧恶化,会出现土壤营养失衡、土壤酸化、土壤次生盐碱化、土壤有害物质积累、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和功能退化等一系列土壤问题。
土壤次生盐碱化,一是影响种子发芽出苗,阻碍养分吸收,作物生长不良,造成生理干旱,营养吸收障碍,导致作物植株死亡;二是长期不施中微量元素肥料,中微量元素耗尽,土壤中氮磷钾比例失调,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营养比例失调;三是过量使用农药等,造成农田土壤被污染;四是长期种植同一种作物,其所需要的中微量营养元素被吸收而缺乏,使相应的某些病菌连年繁殖,有毒物质在土壤中积累,形成病害土壤。
改良调理作用凸显
“盐碱化土壤改良还有方法,如灌水洗盐、农艺措施、客土、使用化学改良剂等。”曹广峰如是说。
根据需要和改良土壤特性,利用经过安全环保处理的生物发酵残渣,复配组合氮、磷、钾、中微量营养元素及纤维素类、木质素类等组分,制成土壤改良剂,可增加土壤稳定团粒结构,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和渗透性,改善土壤板结硬化,调节土壤酸碱度,协调土壤养分平衡,增强中微量元素活性,提高土壤肥力,减缓和改善土壤盐渍化,解决温室大棚设施农业土壤面临的突出问题。
菌渣无害化处理后,进一步加工制成土壤改良剂,可提高养分利用率5%以上,降低盐碱土壤可交换性钠10%,pH降低0.5以上。土壤改良剂可广泛用于全国约1000万亩设施农业盐渍土壤中,对于北方盐碱土壤的改良与治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孔隙率和保湿性能有积极作用,可提高农作物产量10%,具有现实的经济效益。(陈传武)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3/2016-05-20/286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