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地节水配套技术规程 山坡地“引、蓄、供”一条龙的改水配套设施是一种微型水利工程。是节水增产的好措施。不仅具有投资省、见效快、易普及推广的特点,有条件的地方,还能与村民饮用水、经济作物用水相结合,深受农户欢迎。
山坡地节水配套技术设施主要是利用山区农村建造“自来水”的原理,通过塑管把山坑常流水引到山坡地,在山坡地建大型蓄水池进行调节,又通过塑管,把调节池中的水送到用水各地段(供水池),以此节省抗旱挑水劳力和降低抗旱劳动强度,保证旱作正常生长、稳产高产。山坡地节水配套技术设施主要由水源、过滤池、引水管、调节池、供水管和供水池的六个部分组成。在总体布局上要求水源充足,管路畅通,高低有序,配套合理。由于是一次投入,长期受益的固定设施,因此在规划实施中要讲究科学性和合理性,各部分的建造都要严格按技术规范执行。
(一)水源
1、水源的选择
(1)山沟常流水。我县山地面积大,降水量也较多,山沟水资源比较丰富。利用山沟水源,具有地势高,引水方便,水质较好(尤其是与村民饮用水结合的村)的特点,我县大部分村均可选择山沟常流水源。
(2)山塘、水库。山塘、水库蓄水量大,引用山塘、水库水可以节省建造调节池成本。但一般位置较低,影响受益面积。
(3)抽水机埠提水。部分库边村,因处低丘,而缺常流水源,可采用机埠提水。但投资大,用水成本高。只有在确无其它水源时,才予选用。
2、流量的确定。充足的水源流量是节水配套设施建设的先决条件,也是选择引水管口径和确定调节池大小主要依据。水源的流量应大于旱地抗旱保苗的需水量。山坡地抗旱保苗需水量的经验公式为:M需≥S×D/eM需为日需水量
3、引水点的确定和处理。山坡地节水配套技术是采用山区自来水原理,所以引水点要比旱地高,要有相应的落差,才能自流引水,引水点以上要有相应集雨面积,要有较好的植被。如和村民饮用水结合的,水源要没有污染。对引水点要进行清理(见基岩),根据具体地形、水量,建好拦水坝,截流山沟水,拦阴泥砂,使水源的水能尽量引入过滤池。
(二)过滤池。起过滤、沉淀泥砂及枝叶作用,防止引水管堵塞。过滤池体积一般2-4M3,池体分成两格,底部有孔道联通,池内应分层装放大、小直径不等的鹅卵石(或部分木炭),数量占过滤池容积的1/2左右,来水从池体一格的上部进入,引水管接装在另一格的中上部,引水管按装在另一格的中上部,引水管近过滤池处按装阀门一只,便于清洗过滤池时关闭引水管。
(三)引水管。从水源至调节池的管子称引水管。它的口径大小与受益面积的需水量及水源与调节池之间的高差有密切关系。根据经验测算;一般坡降在3-5%左右的引水管口径的日流量为:1寸管为50-100方,1.5寸管为110-150方,2寸管为170-200方。引水管口径不是越大越好,首先要考虑水源流量有多大,不能超过水源流量;要根据受益面积日需水量,引水量超过需水量太多,会造成浪费;既要保证充足引水量,又要经济合理,引水管端段可采用比引水管大一个口径的水管。引水要有一定的落差(坡降),坡降太小,流速过缓,有时会因气阻而产生断流。一般选用3-5%的坡降。因受地形限制,坡降低于2%时,应在引水管中段按装1-3只排气阀门,排除管内空气,减少水流阻力。落差也不是越大越好,落差越大,压力也大,塑管管壁承受压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容易造成管壁破裂漏水,缩短塑管和阀门使用年限。超过5%的落差,调节池阀门不能关闭,必要时还应在引水管的中段做消力池,以减轻压力;有些跨溪坑的引水工程,总落差虽不大,但局部落差很大,在落差集中的底段应改用同口径的镀锌管。铺设引水管时,尽量顺坡而下,不要起伏太大,塑管要深埋40公分以下,遇有岩石露头,难以深埋,也要在岩石上凿槽,上面用混泥土浇封,不允许塑管裸露,塑管的接头要紧密不漏气。
(四)调节池。是调节水量的蓄水池,同时起调节压力(消力)作用。调节池的大小应根据引水管的日流量和受益面积日供水量决定。
1、调节池的选点:应选在受益旱地的最高处,使全片旱地均能受益。但不是越高越好,高差太大易造成供水管破裂,阀门漏水;也不要离受益旱地过远,不便于管理。应选择在地形较为平坦,土层比较深厚,地质较为稳定的地段。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2/2006-3-13/213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