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村教育医疗

让更多农民享受职业教育的阳光


 

  4月24日,河北省深泽县铁杆镇杜社村村民张林端一见到县农广校校长刘军峰,就忙不迭地问各种生产上的问题。这位47岁的中年妇女,2012年报名参加了县农广校组织的“送教下乡”涉农专业全日制中专班,成了班里年龄最大的学员,而刘军峰正是她的班主任。

  “上了一年多的课,俺不但知道了怎么种葡萄,还重新学习了文化知识。原来种地是啥都不会,瞎忙乎,现在,俺还能给其他农民做指导呢。”面对记者的采访,张林端颇有感触。

  如今在河北各地,像张林端这样上过中专班的农民还真不少。从2009年起,河北省农广校积极组织实施“送教下乡”涉农专业全日制中专教育工作,免费为农民开展职业教育,把中职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三年来,共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骨干19648人,为全省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实用人才支撑。

  职业教育办到家门口,瞄准留村务农农民

  “这些年来,涉农专业的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不少问题,一是学生越来越难招,二是很多毕业生不愿回农村务农。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显得越发重要。”在河北省农广校副校长张丽娟看来,要培育出真正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必须依靠职业教育,探索出适合务农农民的职教模式。

  究竟该怎么做?“我们觉得,中职教育应放开年龄限制,面向真正留村务农的、有学习需求的农民,进一步改革教育模式,找到适合他们学习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张丽娟如是说。

  2009年,河北省开始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改革,开展“送教下乡”。长期从事农民教育培育工作的河北省农广校利用自身优势,结合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发展需要,也正式开始了“送教下乡”涉农专业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的创新探索,在多方面进行大胆进行创新和突破,并配有完整规范的教学体系。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教学目标上,中专班坚持与农业生产要求和农民增收致富等紧密结合,贴合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在招生年龄上,中专班首次做出较大突破,要求不超过45岁的农民均可报名,同时在建班的过程中,注意生源辐射范围和县域生源规模的适度。而在教学方式上,每个班的开设都是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都把课堂搬到村里的田间地头或者示范园区和试验基地,让农民足不出村,就能在家门接受到良好的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

  而为了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河北省农广校还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要真正吸引我们农民来上课,必须要有好的老师,要有强劲的师资力量。”据张丽娟介绍,多年来农广校系统选聘农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多渠道广聘专家教授,充实和壮大技能型教师队伍。

  一直参与教学管理的刘军峰这样总结“送教下乡”中专班的特色:“过去,农民培训是‘黑板上种庄稼、教室里养猪羊’,现在则是‘家门口学理论,种养场里学技术’,不离土不离乡,学习生产两不误,边学习边实践,边生产边示范,学以致用。而且学完之后,在取得中专毕业证的同时,还能获得职业资格鉴定证书。”

  既学知识又学技术,新型职业农民得成长

  “以前的短期培训只能解决生产上遇到的一两个问题,学到是‘皮毛’,不够过瘾。而长期学习的话,俺就能跟着老师把种葡萄的知识都好好地学一遍,而且还是免费学,这样的好事哪里找啊?”说到上中专班的学习收获,张林端对记者侃侃而谈。

  承德县农广校在当地开设的“送教下乡”蔬菜种植中专班,可让下板城镇北颧村菜农申振岭乐不可支:“原来,根结线虫每年给我造成的损失不下1万元,可没想到农广校老师到大棚里转了一圈就开出了根治的好方子,帮了大忙又让我们开了眼!这课上得值!”

  中专班的学习学到的可不不仅仅是技术。定州市东亭镇黄家营村42岁的刘洪平则对记者直言,中专学习帮她提高了文化水平。“俺初中毕业后就几乎没写过字,现在上课写作业,字写的也顺溜了,短信电脑什么的都会用了。”刘洪平说,“俺闺女上初中,看到俺每天都在认真学习写作业,这股劲头还带动她认真学习了。想不到俺上这个中专班,还成俺闺女榜样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草莓 农民培训 田间地头 葡萄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