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村教育医疗

农村教育:“破旧”后期待“迎新”


  日前,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称,目前正在重新科学制定农村校布局,所有地区眼下都必须暂停撤并教学点。这一消息,引起包括广大学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界热议。

  200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随后,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口号下,全国农村兴起了一股“撤点并校”之风,大量农村中小学被撤并。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公布的数据,10年间,我国农村的中小学数量锐减一半,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一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2001年,南城全县各乡镇有农村中小学302所;到2011年,经过10年的“撤点并校”,只剩下了151所,撤并率达50%。不过,经过“撤点并校”的振荡,农村旧的教育格局已被打破,可是新的教育格局却并未完全形成。

  农村教育,“破旧”后更期待“迎新”。

  “破旧”:资源集中、问题凸现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农村学生数的不断减少,导致教育资源存在大量的闲置、浪费现象。有人经过调查,得出农村中小学生减少的三大主因:

  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的抑制作用。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近20年来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义务教育学龄人口也随之逐年下降,这是导致农村生源减少的首要原因。

  城镇化建设对人口的流动影响。近年来,南城县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县城购房和打工,城区人口不断增加,农村人口随之减少。据统计,2001年城区人口6万;到2011年,城区人口已达14万,占全县总人口的41.2%。

  优质教育资源对人口的吸引效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日益重视,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高涨。农村家庭收入的提高,使家长们舍得对子女的教育进行投入。而优质教育资绝大部分集中在城区,在校际之间的教育教学质量存在差距的情况下,一些家长想方设法将子女送到城区学校就读。

  毫无疑问,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对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实践表明,其凸现出来的问题也不在少数。

  一是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安全隐患大。撤并的校点大部分是偏远山区学校,这些山区居民居住分散,经济、文化、交通等十分落后。据统计,南城县校点撤并后距离新学校5公里以上的农村适龄儿童有675人,遇雨季和冰冻天气,他们上学、放学安全无保障,须由家长接送,一定程度影响了家长们的生产生活秩序,增加了家长们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二是标准化学校建设滞后,教学设施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由于受资金、规划、建设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滞后,许多地方甚至还没有一所农村标准化学校,未遵循“先建后撤”的原则,而是先撤后建。标准化学校建设的进程与学校布局调整速度差距很大,大量的校点撤后并入其他学校,而这些并入校的教育教学设施也不配套、不完善,难以满足学生基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三是撤并后的校舍资源未充分利用,造成较大浪费。校点撤并后,并入校资源紧缺,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而被撤校点则校舍废弃,造成资源极大浪费,有的低价卖给农户,有的被农户逐步占用,大部分则闲置,任凭风吹雨淋,逐渐变成废墟,群众意见大。

   “迎新”:整合资源、优化队伍

   旧的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如何形成?针对这一问题,日前,南城县广泛开展了对农村教育的专题调研,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指出,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师队伍,是构筑当前农村教育新格局的关键。

  在整合教育资源方面,他们建议适时调整全县小学、初中布局,逐步实施相对集中办学机制:即小学集中乡镇,初中集中县城。通过集聚资源,优化结构,扩大优质教育,促进教育全面提质,推进教育快速发展。

  ——初中进城。调查显示:一个农村初中学生,在乡镇寄宿和城区寄宿的费用几乎相同,但所接受的教育却有明显的差距。目前,无论是从办学条件,还是从交通条件上看,南城县让所有农村初中学生进城就读的条件已经具备。

  ——小学进镇。在初中进城的基础上,可利用初中留下的校舍,逐步进行全面改造,使全县农村小学高年级集中到原乡镇中学,采取全封闭、寄宿制管理,按规范化学校标准建设,改办为高标准的寄宿制中心小学,实现“吃、住、学”全面配套。当然,考虑到年龄因素,要确保1至3年级的低龄学生就近入学,不搞寄宿制。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村中小学 数据 义务教育 雨季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