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青海频道西宁03月23日电
近年来,青海省政府秉持“小财政、大民生”的施政理念,通过建立高效工作机制,因地制宜创新保机制,比国家规划提前10年实现了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建立高效工作机制
2009年11月,青海省首批保试点开始启动,2010年12月,青海省所辖46个县级行政区全部实现保制度全覆盖。这比国家提出的全国覆盖目标提前了10年。
青海省保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采取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资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的农牧区老年人不再缴费,直接领取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标准每人每月55元。
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纪仁凤介绍,为有效推进保工作,青海省各地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任组长,各职能部门参加的县、乡两级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建立目标责任制考核,社保、组织、财政、民政、公安、残联等部门齐心协力,统筹协作,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保工作的阶段性成功,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一整套调动各方社会资源的高效工作运行机制。”青海省平安县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局长徐汉玉说。
因地制宜创新保机制
对青海省广大农牧民来说,保是一项新生事物,有的农牧民认为参不参保无所谓,积极性不高,有的农民想参保,但“一怕白花钱、二怕政策变、三怕到时难兑现”。
为此,青海省把加强舆论宣传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努力将这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各试点县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的作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编写汉藏两种语言文字的保《宣传提纲》、保《知识问答》,借助宣讲中央1号文件、春节社火、科技三下乡等活动进行保政策的宣传。
徐汉玉告诉记者,平安县组织宣传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进行政策宣讲。帮群众算“明白账”,讲明政策,讲透道理,讲清好处,真正让农牧民认识到新衣保制度的优越性,调动农牧民参保的积极性,有力推进了保工作的开展。
74岁的李文华居住在青海省平安县平安镇西村。说起保,他喜形于色:“现在我与老伴每个月能领到110元养老金,可以买些蔬菜、清油、面粉等日用品,不用老伸手向尕娃(儿子)要钱了,日子也比以前过得好。我们非常满足了!”
记者采访了解到,面对各地的特殊情况,青海省农牧区因地制宜,创新保机制,产生了积极效果。如鼓励青少年参保、玉树灾区群众可以缓缴相关费用等。
平安县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保办公室主任李幸国说,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弱、发展不平衡的村,选择大户、富户,达到树立一点、辐射一片的目的。在相对富裕的村,采取村集体给予村级补助的办法,平安镇西村每名参保人员都可享受村集体补助50元。“看到参保村民尝到了甜头,又有不少村民要求参加保,参保率在稳步提高。”西村村委会主任孙建国说。
纪仁凤认为,目前青海省保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做好保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好事办好办实。
青海省相关领导介绍,2011年,青海省将把工作重点放在相关制度的拾遗补缺和规范衔接上,提高保参保率,到“十二五”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1/2011-03-23/149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