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公布。中央一号文件在时隔18年后重新锁定“三农”,拉开了新时期重农、强农、惠农宏伟篇章的序幕。紧接着,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等为主题的每年一号文件连续出台,指导着“三农”工作扎实开展。新时期的七个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事业的推进和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制度安排,它犹如七座历史丰碑矗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个重要节点上,不仅镌刻着统筹城乡发展的每一个坚实的脚印,也记录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凸现了我们党领导“三农”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高屋建瓴与匠心独运。
系统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三农”理论开启了“三农”工作历史性的新航程,一系列针对性强、指向明确、含金量高的政策前所未有地出台了:
——征收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终于在2006年画上了句号;——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扶持农业生产的补贴密集出台,力度不断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政策逐步出台,公共财政的阳光开始普照农民的生产生活;
——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农村税费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增添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纵观这些“三农”理论的务实性、系统性,强农惠农政策的多样性,完全勾勒了一幅富有可操作性的“路径图”。从思想上关注“三农”,从感情上贴近“三农”,从工作上侧重“三农”,使“三农”事业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
惠农政策力度大农村经济风景好
“三农”理论的渐趋成熟,惠农政策的逐年加大,催生出了生动的“三农”实践,带来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大好局面。回望“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我们的一个普遍感受是国家的“米袋子”更满了,市民的“菜篮子”更丰富了,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了、生活更好了。
这五年,有两句话可以简单勾勒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轮廓:挑战极不寻常、成就历史少有。
这五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一直伴随着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偏重发生、频繁发生、异常发生。再加上国际农产品市场发生剧烈波动,国际金融危机暴发和不断扩散蔓延,农业农村经济面临空前挑战。但是,我们经受住了考验,这五年,不仅没有出现历史上大灾之后大减产的现象,而且连年增粮增收,形势之好历史少有。我国之所以能沉着应对诸如汶川特大地震、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国际粮价飞涨等天灾人祸,就是因为农业连年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下的一组数据真实地反映了这几年农业农村经济所取得的成绩:
——粮食生产连续七年增产,总产连续4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这在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菜篮子”产品增长迅速,供应充足,品种丰富。而且,肉蛋奶、水产品,还有蔬菜、茶叶、水果等,总体上产量都在稳步增加;
——农民收入这几年增长迅速,“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实际增长8.3%,今年有望继续较快增长,预计超过前四年平均水平。五年间平均增速超过“七五”以来各个时期,增收金额之大历史上从未有过。
——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得到改善,今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2%,比2005年提高16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2%,比“十五”末期提高近5个百分点。两个52%,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开始进入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新阶段,标志着科技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同时,农村二三产业稳定发展,农业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创了新局面。
五年来,尤其是今年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实现了中央要求的“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确保农民收入不徘徊、确保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目标,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为满足国内需求、管理好通胀预期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1/2010-12-2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