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发展,包括大力推进教育公平,这是前不久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未来10年的两大战略重点。而成都市青羊区近几年不断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他们的工作是带有超前性的,而且也做得很成功。”2010年11月16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第二届联席会议上,中央教科所副所长田慧生充分肯定了青羊区在教育资源均衡方面的探索。
在这次联席会议上,来自国内不同实验区教育部门的领导就各自的工作特点和改革经验进行了交流。代表们对青羊区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给予了高度评价,对青羊区高位均衡发展的城乡教育印象深刻,认为“青羊经验”值得推广。地处西部的成都市青羊区在教育均衡发展之路上走在别人前面,其原因和动力是什么呢?
一、从没想过农村孩子也能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
在青羊区走上一圈,你会发现这里跟别的城市一个明显不同的地方:很多位置偏远的涉农学校居然比市中心的名校还要漂亮。
2010年11月15日,走进位于青羊区光华大道西一段蔡桥社区八组的泡桐树小学绿舟校区,我们看到这样的景象:崭新的欧式风格教学楼群,宽阔的塑胶运动场,随处可见的鲜花和绿色植物,装着节水滴灌装置的“农场”,让人感觉是一所充满田园风情的现代化学校。据了解,这里的学生几乎全都是周边农民的孩子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
“我调到这所学校的时候,教育局长只对我说了一句话:‘到那儿去,把那些农民的孩子教好。’”绿舟校区执行校长谢晓丽还记得,一年前新校园刚落成时,孩子们看到焕然一新的教学楼后脸上浮现出的喜悦表情。学生和家长用手涂上颜料在教学楼墙上画出一棵彩色的希望之树,预示这所学校放飞希望的开始。
有人觉得如此高标准的硬件投入对农民工子女而言有些资源浪费,但谢晓丽并不这样认为。学校拥有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优美的校园环境后,学生有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他们课堂学习的效果更好了,更加文明礼貌、阳光自信了。
家住文家乡的黄女士亲眼目睹这所学校的变化,从当年低矮破旧的砖房发展成如今社区最美建筑。在校门口接孩子的她不禁感慨:以前从没想过农村孩子也能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女儿能赶上学校发展的最好时期,真是太幸运了。
为实现标准化建设满覆盖,近3年来,青羊区每年投入资金近1个亿,通过整理、租用、互换等方式,区内学校土地面积由原来的29万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57.6万平方米;全区建筑面积由原来的30万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60万平方米,基本完成“打造半小时入学圈”的目标。区内涉农地区的11所学校完成了标准化改造,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如今走进区内的任何一所中小学校,微机室、图书室、自然实验室、音乐美术室、塑胶操场等样样俱全,区域内学校间已不再有明显的硬件差距。
二、机制创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平衡流动
2003年,青羊区学生总数50276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3000余人。2010年,青羊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增长到10435人,占全区学生总数的18.6%。生源结构的变化对涉农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鼓励城区优秀校长和教师到涉农地区任职任教,青羊区还出台了很多改革创新的措施。
比如,青羊区以涉农地区的9所学校为试点,率先实行校长职级制改革。校长职务按七个级别享受不同的年薪待遇,淡化行政级别,促进了校长的常态流动。此外,还制订了服务政策,鼓励城区教师到涉农学校任教。将教师在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作为评聘高一级教师职务、选拔区以上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评选的必备条件。
“我们学校包括我在内共有9位校级干部和骨干老师来到西区分校工作。”实验小学西区分校校长向尧说,有着欧陆风情的实验小学西区位于成都市三环外,原本是一所普通的村小,学校教师编制不到30人,并且由于地处城乡接合部,农民工子女占绝大多数,学生流动性非常大。2008年,该校被纳入青羊区名校集团化发展工程,经过不到三年的发展,实小西区分校已成为成都教育界的“新兴名校”。
据了解,实小西区目前300多名学生中,大部分来自己撤销的培风小学,他们更是感受到“名校西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汪绪、杨晓岚等同学对新学校感触最深的是:“我们现在上课的设备,好多都是‘高科技’——电脑、实物投影仪器、背投电视,好方便哟!”“我们的老师太好了,不仅课讲得好,还很关心我们!”而原来的学校留给他们的记忆是:“墙壁上的石灰经常弄到衣服上,拍都拍不掉!”“遇到下大雨,教室里还会漏雨。”“有时上课,天花板上还会掉下石灰块!”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1/2010-11-23/148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