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县如何造富民?
2006年,吴起县总财政收入28.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3亿元,是陕西首个地方财政超10亿的县。财政局副局长朱久伟介绍原因,“一是原油开采量增加,二是国际原油价格上涨。”
然而同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98元,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89元、延安市平均水平127元。07年走马上任吴起县委书记的冯振东分析后颇为尴尬:“当时吴起的财政收入水平可以进国家百强县,问题就是人均收入低别人太多,不到人家一半。”
吴起县将解决思路定在了教育上,并组织调研组,对吴起县实行12年义务教育与45岁以下农民免费技能培训进行调研。
吴起县高级中学校长张俊殷告诉记者:“我们每年高一招生计划大概是1200人,但2007年以前,每年都有100到200名上线学生因家庭贫困,不来报到跟着大人出去打工了。”
调查显示,当时吴起当地生均教育经费为3900/年,包括不在义务教育范围内的学前教育与高中。而一个家庭培养一个高中生,三年的开销在15000左右,而吴起的农村家庭普遍不止一个孩子。“很多家长觉得反正孩子读不出书,白交学费,还不如直接去赚钱。”冯振东再次谈起这次调研结果时还能清楚记下这些数字。
与此同时,乡村的结构正面临历史上最大的变迁。由于吴起县石油业发展,加上退耕还林政策的逐渐推进,农村生产结构也发生相应转型。农村家庭收入中,非农化收入的贡献率愈高,而收入来源渠道的多寡正是拉大农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结果显示,与农民收入直接相关的并非学校基础教育,而是在职培训与技术培训。
吴起城镇化进程因油而大力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县、镇打工,调研组取样吴起的12个村的外出农村人口进行调研,报告显示:“掌握一定技能的人大部分文化程度在初高中以上,从事二、三产业,人均收入11157元。
文化程度低,没有专业技术的外出户大部分做一些体力活,人均收入4875元。”
城镇化更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平均。其一是农村生源逐渐减少。
2006年全县在校学生25548人,就读农村小学的学生仅1244名,且分布在158个学校,一生一校的学校有31所,5生以下的有105所,因为生源有限,农村教师队伍也存在大量流失。其二是城镇教育资源的需求量剧增,原有条件无法满足新增学生。比如在07年之前,吴起并没有乡镇、村级幼儿园,而县内也只有一所公立幼儿园,10余所民办幼儿园水准参差,无法保证学前教育的质量。
这些问题常年潜藏乡村。这次的调研让吴起县惊觉。
随后不到一年时间,吴起县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提出义务教育向高中、学前教育两头延伸的要求。当年教师节,正式宣布免费教育由九年义务教育延伸到高中阶段并全部实行寄宿制,同时,针对全县45岁以下农民进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
3. 8.5亿大投入:教育公平的长长细账
教育局副局长齐祥飞告诉记者,吴起县在外聘请的特优名优教师,年薪为10到15万,还能解决家属两地分居问题,在吴起工作6年后甚至能分到120平米住房。
在吴起二中,已不见黑板粉笔,代之以电子白板。黑板大小的电子触摸屏内,储存大量教学资源,教师可以电子笔书写或直接调取网络课件。
这仅仅是吴起教育财政大投入的一个细节。
冯振东有一个说法:“修一公里路大概需要投入5000万元左右,而让全县的孩子免费寄宿就读,每年的财政开支也是5000万元左右。要想提高全民素质,教育是根本,所以,这样的投入值得。”
事实上,自06年至今,吴起县的教育开支花了17个5000万犹不止。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冯振东坦言,当时县委常委会讨论时,遇到过反对意见,正是因为觉得这笔开销太大太折腾,“凑合凑合得了”。
调研组的报告在此时发挥了作用。这一决定虽然以县委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但过程自然少不得折腾:冯与县人大、政协之前已有过公开和私下沟通,并得到了支持。
即使富如吴起,这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在这笔高达8.5亿的大支出中,校舍建设资金占了5.2200亿元。冯振东透露说,新建吴起一中就大约花了1亿5千万,另外还新建了二小、二幼。同时因为撤消农村小学,将农村学生并入城镇教学,也对原有一些学校进行改扩建,以实行寄宿制。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1/2010-07-03/147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