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村教育医疗

扶贫之旅为贫困孩子打开一扇窗 让他们拥有梦想(图)


  他们也在发现中证实了自己当初的判断:这里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聪明,只是他们像祖辈父辈一样无力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

  针对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清华大学确定了当地干部、中小学师生、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和普通农民作为扶贫培训对象。在授课方法上,学校采用了“远程+面授”的方式。

  近5年来,通过远程和面授相结合的教学,免费接受清华培训的人员已超过45万人次。清华每年无偿提供的培训课程逾2000学时。800多名清华师生和近160名美国师生利用暑期到贫困地区帮助当地师生学习外语、计算机,开展学习交流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有了信任有了共同的梦

  清华的金字招牌并不意味着一路绿灯。

  2003年,清华教育扶贫办的老师来到云南盐津一中,表达了要进行远程卫星扶贫的愿望。该校领导的第一反应是:“你是想卖设备,还是要卖书?”

  清华大学在甘肃陇西办了一个餐饮服务培训班,第一期有53个女学员。按照原定计划,结业合格的学员可被推荐到北京就业,清华会负担其路费。26个女孩子通过了体检要求,清华准备了26张火车票。但学员的家里人不放心了:“为啥这回走的都是女孩子,还要做体检?她们到北京是去干啥?哪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清华为什么啥好处也不要就帮我们?”结果,火车要启动了,只来了12个女孩。

  清华人到一个边远省区做前期考察,提出要考察最边远的地方。接待方的反应是:“你们要去旅游,还要我们找人陪”。清华的老师表示:我们只需要一个熟悉情况的同志向我们介绍情况就可以了。对方态度不变:“你们还是要去旅游……”等到老师们考察一番回来后,陪同的当地同志才相信:“你们真是要来做事,不是转一圈就走”。

  清华的老师们没有气馁。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让当地的父老乡亲信服。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吴桂生教授正在贵州出差,接到为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贫困地区做培训的邀请,立刻上了飞机。连日奔波劳累加上高原反应,年逾花甲的吴教授一下飞机就吸上了氧。吴教授不顾大家的劝阻,坚持吸着氧讲完了课。下课后,当地人表示:一定要支付讲课费用。吴教授一瞪眼:“这是扶贫,怎么能要钱?”结果,吴教授的往返机票都是自己垫的钱。

  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环境系郝吉明院士、外语系系主任罗立胜……许多清华名师都积极地、义务地为扶贫项目主讲课程。

  云南盐津一中近60年里考上大学的学生屈指可数。2003年,清华大学在此设立了教育扶贫远程教学站,陆续开设了系列培训课程,既培训师资,也辅导考生,2005年还为高考考生专门制作了“北京名师高考信息咨询课程”。2006年,该校422名考生中,上线308人,其中本科上线162人。盐津一中校长给清华大学发来报喜信。附近的县城纷纷致电清华:“什么时候到我们这里开设教育扶贫点啊?”

  第一批外出打工的甘肃陇西的女孩子按月给家里汇款了。于是,一有清华的老师过去,临近村子的乡民就争着来咨询:“啥时候还有这种培训班?该轮到我们家的娃了吧?”(记者原春琳)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黄丽 相结合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