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村教育医疗

喜迎十七大之民生篇:免学杂费 农村娃娃上学不再交钱


穷国办大教育,穷孩子都上得起学,中国曾经以这样的形象受到国际社会推崇。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伴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收费一度超过了人们的心理承受底线。教育成为高消费,民间上学难、上学贵的呼声不绝于耳。作为人生起点的义务教育几近演变成家长的义务。教育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阶层差别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公平一直是社会的热点问题。

令人宽慰的是,我省在加快和谐河北建设时,将发展教育事业,解决城乡差别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旨在解决农村中小学生上学难的“两免一补”、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职业教育资助体系正在快速推进中。

不久的将来,娃娃上学从此不再交钱,人人上得起学的美好图景即将回归。

 

目前,涉县的义务教育实现了费用全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仅学杂费、课本费、住宿费实现了全免,而且寄宿生的生活费还享受一定的补助。图为满面笑容的涉县寄宿生。

■收费全免 平山山区娃娃上学不愁了

9月14日,一场大雨,把山前屋后洗得分外明净。刚收下来的棒子、花生、南瓜随意地散放在农家小院,农人们三两闲坐,丰收后的闲适和惬意写在他们脸上。

对于平山的山区百姓来说,这个丰收季节和以往并无太大不同。不过,免除农业税、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上学实行“两免一补”,这两年来一个接一个的“大礼包”让他们对眼下的生活更有盼头。

这个秋天,他们收获的最大礼包莫过于孩子上学不用掏钱了。从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平山县免除了全县所有公办学校学生的课本费、学杂费和寄宿生住宿费。这让很多贫困学生和家长吃上了定心丸。

56岁的寨北村村民曹婧婧正在自家院子里用草藤自编提篮,这种提篮在集市上很便宜,数元就可以买到,曹婧婧舍不得花这个钱。

7年前,一场车祸夺去了她27岁儿子的生命,儿媳改嫁后留下2岁的小孙子。屋漏偏逢连阴雨,曹的丈夫也在采石场受了重伤,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全家的全部收入都拴在人均5分地上,地里收的勉强能填跑肚子,闲钱来自每年养一头猪。

曹婧婧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小孙子身上。“我哪怕受再大的罪也要供孩子上学!”说起小孙子,曹的目光由哀伤转为坚毅。

几年前,这样的家庭供一个孩子读书是不可想象的。好在曹的孙子一上学就享受到了“两免一补”待遇。今秋,曹的小孙子只用交纳6元的作业本费。听说在县里上职校还能享受国家补助,这让她对孩子未来的教育有了更具体的期待。

今年实行全免后,寨北村一些家长突然有了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的轻松。寨北村村民何素平家有两个孩子上学,何家一共3亩地,平时的用度都得到城里的建筑工地上去挣。“干一天能给30元就不错了”,上初中的小儿子上学费用被全免后,她感觉卸了一个大负担。

那些曾经徘徊在辍学边缘的学生从此也安心了。

■经费下拨 办学条件改善老师安心了

平山县苏家庄乡中心校校长于有新说,过去这个乡里初二学生厌学者较多,只有约60%-70%的学生能正常修完初中学业。今年实行全免后,老师们惊喜地发现,基本没有学生流失,还有一些学生从私立学校流回了公立学校。

于有新说,义务教育全免比起“两免一补”让办学者更少纷扰。“两免一补”时,如果资助名额较少,谁最需要资助,群众往往并无异议。但名额扩大后,如何界定哪个家庭更贫困,对学校来说是个难题,常有人为此吵闹不休。现在学校不必为这种事分心了。

全免不仅卸下了家长心中的石头,学校办学内外部条件也有了显著改善。

过去,像其他乡中校长一样,王祝军愁的是没有办公经费,只能靠收杂费或欠债勉强维持学校正常运转。有一段时间,学校课桌椅都是学生自备,老师们往讲台上一站,看到台下参差不齐、高低错落一片。至于日常用度,小到书本资料费、住宿费、取暖费,大到校舍维修、信息技术教育费等,全得家长自掏腰包,往学生头上想办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义务教育 两免一补 义务教育阶段 学杂费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