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农业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作为农业大市,长春如何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全新的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又会给农业、农村、农民带来怎样的改变?近日,记者深入全省农村就业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双阳区,探寻我市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的创新之路。
金秋时节,稻菽飘香,春城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长春国信农业社稷尚品有机果蔬基地蔬菜大棚内,西红柿长势正旺。奢岭街道新兴村农民王秀华一边侍弄着秧苗,一边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在这儿‘创业孵化’,不仅可以免费用大棚,而且种出的菜,‘基地’还包收!”
去年以来,随着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深入推进,双阳区人社部门通过在区里搭平台、在镇(街)设窗口、在村里建市场,构建了“半小时就业服务圈”,创新开展“大培训”“订单培训”和“创业孵化”……日益健全的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点燃了农民就业创业的激情,也使农民的增收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半小时就业服务圈”覆盖城乡
“要不是劳动保障协理员介绍,我现在可能还在家种地呢!”在吉林省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内,27岁的齐彦宇一身工装,有条不紊地操控着车床。午休期间,记者通过与小齐聊天得知,他原本是大营子回族乡鲁家村的一名农民,今年4月,在鲁家村人力资源市场的推荐下,进入现在的公司工作。
“还是在这儿上班好,干净、不累,挣的也不少!”小齐告诉记者,他家有一公顷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万多元。如今在家附近的公司上班,月薪3600元,有“四险一金”,还能照顾家里。“前一阵子,我买了一辆奇瑞QQ,现在天天开车上下班。”
去年6月以来,双阳区投资2800万元,建立了近1万平方米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在全区8个镇(街)和13个社区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统一设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窗口;在奢岭街道五星村和新安村、双营子鲁家村、山河街道卢家村、齐家镇长岭村、太平镇土顶村建立了人力资源市场。目前,该区以村级人力资源市场为中心,构建起全覆盖的“半小时就业服务圈”。
与此同时,双阳区还为每个镇(街)配备了3至4名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5名左右公益性岗位人员;全区134个行政村,每村聘任一名劳动保障协理员,每组聘任了一名兼职劳动保障信息员,实现了对全区28万农民就业服务“全覆盖”。
“菜单培训”为农民量身定制技能
在双阳区齐家镇管家村张家店屯,李秀芬正和家人忙着收割水稻。谈及生活的变化,李秀芬高兴地说:“今年,我家是种地、打工‘双丰收’!”
“这可多亏政府搞的‘菜单培训’,让我足不出村,就学了一技之长。”李秀芬告诉记者,她参加了村里举办的面点培训班,今年6月毕业后,在城区的一家饭店找到了工作。“我是面点工,月薪2500元。这段时间秋收,我向老板请了几天假,等收完家里水稻,再回去接着干。”
据双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切实推动农民就业创业,该区于今年5月启动实施了城乡劳动者素质大培训工作,先后组织开展了试点培训周、培训推进月、创业培训月、技能下乡月等系列专项培训。截至8月末,累计培训城乡劳动者23940人次,其中素质引导培训18500人次,技能提升培训3400人次,订单定向培训1410人次,创业引领培训630人次。
为使“大培训”取得实效,双阳区还推出了“菜单培训”,一方面根据农民需要拟定培训“菜单”,培训机构根据“菜单”组织培训;另一方面培训部门列出培训菜单,由镇(街)和农民选择培训内容。今年5月至7月,全区共发放培训征求意见菜单780份,拟定培训菜单21个;发放培训内容菜单26份,确定培训菜单15个;根据“菜单培训”开展针对性培训100余场次,赢得农民的广泛好评。
“创业孵化”点燃农民创业激情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4-10-09/134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