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农民老龄化,现代农业如何越过这道坎?


  当下,正值农作物管理的关键时节,而田间地头忙于农活的不少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农业生产面临“后继乏人”的窘状,一些农民和基层干部甚至产生“10年后谁来种田”的担忧。

  现代农业不仅需要优良的种子、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更需要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那么,如何越过农民“老龄化”这道“坎”,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为此,笔者来到山区农业县安远进行采访。

  农民“老龄化”,

  现代农业如何越过这道“坎”?

  庄稼人日渐老龄化

  前不久,安远县农业部门组织农技专家到该县蔡坊乡渡江村开展田间管理技术培训服务。活动吸引了周边几个村的农民前来学习。然而,到场的上百名农民绝大部分在50岁以上,尤以60岁上下的居多。同样,笔者到乡镇采访时看到,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在田里耕作的大多是老年人。

  在浮槎乡长河村,村党支书廖新山告诉笔者,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种地,村里年轻一点的都出去务工了,只剩下一些老人。

  “虽然现在国家的农业政策越来越好,但我们用老一套的办法种田还是不行。”安远县车头镇龙头村村民刘民长说。

  刘民长今年68岁,祖上都是农民,但到了他儿子这一代就变了:大儿子学了修车在县城做生意,二儿子做木匠在县城安了家,小儿子读完大学便南下广东寻找自己的事业,只留下刘民长老两口在家种着8亩稻田。“他们不可能回来帮我种地。”刘民长说,“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自己想种都种不了了。不知道我们动不了之后,这活儿还有谁来干?”

  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导致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据不完全统计,安远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中,45岁以上的占60%以上。

  好技术难“对接”传统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现在有些年轻人在农忙时候回来耕种或收获,平时交由家里老人看管,而有的干脆农忙也不回,完全交给老人耕种。“无论哪种情况,庄稼种得都不可能尽心,产量也上不去。”经常到农村一线的该县工商局干部唐用金说,老年人种田多是出于习惯,目的是弄点口粮,对科学种田热情不高,一旦遇到严重自然灾害,很多人干脆看天收成。“比如,近几年抗旱浇水,发动农民就非常困难。”

  中老年农民文化层次偏低,接受新事物能力弱,对播种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不熟悉,远没有年轻人上手那么快,这些都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抵触,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有时候一个简单的技术方案,教很多遍,老年人还是掌握不了。”该县农粮局的一位农技员告诉笔者,农业要增产增收,就要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的使用和掌握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但老年农民一般都按传统方式种田,且文化水平多数较低,接受科学种田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等往往力不从心。

  农业现代化不仅需要优良的种子、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更需要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对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就越高。没有了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的支撑,现在农村该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呢?

  现代农业呼唤“新型农民”

  可喜的是,在年轻农民不断告别土地的同时,他们中的有些人又从城市回到农村,念起了“种田经”。5月8日,笔者在安远县龙布镇迳背村遇到农民赖久红。到深圳务工多年的他,现在回到村里承包了80多亩土地种植烟叶。在他的烟叶基地里,烟叶长得齐腰高,郁郁葱葱,一片生机盎然。赖久红说:“现在国家政策好,只要依靠科技,技术过硬,上了规模,种田还是非常有‘钱景’的。”

  “受制于农业本身的特征,其效益只有在达到一定种植规模以后才会逐步提高。”安远县农粮局的负责人说,通过政策引导,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推动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种植,逐步形成“新型农民”。

  当地一位农业专家指出,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打造现代农业的主要手段。要以各类农机合作组织为依托,大力推进主要农作物的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以少数职业农民耕作大量土地,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同时,当前还急需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快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并顺应目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研究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新方式,使各方人才流向农村、留在农村,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型农民”。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生产 农业现代化 土地 农业机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