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返乡农民工:本地就业天地宽


对于在外打工的人来说,回家过年是他们能够送给家人最好的新年礼物了。于是,在春节来临之际,他们像候鸟一样,背着行囊,从四面八方往家里赶。他们中间有的积累了一定财富后,萌发了回乡创业的梦想。

  在瑞雪飘飞的日子,走近这些返乡农民工,听他们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他们的梦想能够照进现实的阳光—— 本报记者 陈浩军 通讯员 罗中华 王美玲 钟涤英 期盼:家门前能找到稳定工作

  1月15日,大雪。罗劲松和妻子彭霞早早地就往桃江县城赶,他们要去寻找一间门面,准备开家服装店。

  25岁的罗劲松是桃江大栗港镇形牌村人。2008年,他和新婚的妻子一起前往上海打工。因为没有太多的文化,他成了电子厂的一名普工,而妻子则在一家皮鞋厂流水线上工作。

  上海是个消费水平高的地方,每月再节省,工资不高的他们,存折上的钱增长的速度还是很慢。

  在外,最想念的是父母。50多岁的父亲,肾结石发作起来,疼得要命。母亲脑部有点小问题,一个月总要折腾几次。“父母在,不远游”。读书不多的他,这句话却已经深入脑海。

  这对小夫妻在龙年还有一个心愿,迎来他们的“龙宝宝”。在外奔波劳累,没有一个稳定的家,生孩子的事情就一拖再拖。“和我差不多的,孩子都能走路了,家里都着急起来。”

  于是,夫妻俩计划在家乡投资5万元,开家服装店。稳定下来,既能照料双亲,也能尽快实现拥有“龙宝宝”的愿望。“女孩子都爱美,开家服装店,生意应该不错。再说,我自己对服装还蛮有心得,店里的款式一定是桃江最最流行的。”彭霞一脸笑容地说。

  和罗劲松夫妇创业不同,武潭镇沙渭村的刘小红只想在家门前找份稳定的工作。

  在外打工6年了,每年只春节回来一次。她最想的就是由母亲照顾的儿子了,“每次打完电话,我都要哭好久。去年六一儿童节,别的家长都到幼儿园去了,而我却在贵州打工回不去,心里好难受!”

  儿子很快就要上学了,刘小红这次是下定决心辞掉了那边的工作,提前半个月就回了老家。现在,她正忙着找工作。 忧心:要用工时却招不到人

  在家门口找到一份工作,对于这些返乡农民工来说,是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

  带着种种疑问,记者走访了一些竹胶板企业和劳动用工量较大的蔬菜、花奔苗木种植基地。

   李少华是一名退伍军人,他创办了“湘益木业”公司。据介绍,在他公司里,年均提供岗位300多个。2010年新上一条生产线后,新增从业人员500多 人。现在公司劳动用工量接近1000人, 工资按时发放。公司还设立专项资金,为全体员工购买人身安全险,积极开展职业病的防治,同时准备为职工购买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为社会分忧,尽企业之 责”,这是湘益人一直坚守的。

  而在竹木业发达的鲊埠回族乡,宏森木业负责人说,公司正在筹措资金,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一旦投产,将需要大量劳动力,充实到各个工作岗位中去。

  在良友蔬菜基地、万洲红蔬菜基地,每到蔬菜大量上市时节,就需要大量的人力来采摘。此时,往往找不到人。

   方正手袋厂负责人介绍,每年下半年,都是企业订单最多的时候。公司需要招聘大量熟练工,按照客户要求,完成产品制作。因为用工紧张,招不到人,公司不得 不招聘一些生手,然后对他们进行培训,才能满足用工需求。“公司员工福利待遇都不错,寝室里还安装了空调,遇到员工生日,还会送上蛋糕等以示祝贺。” 放心:政府多措并举促就业

  一边是急需把自己推销出去的返乡农民工,一边是企业用工难的现实。有没有一双调节之手,帮助他们成功实现对接呢?

  答案是肯定的。记者了解到,2011年,面对劳动力市场疲软、企业招工难、劳动力就业难的严峻形势,桃江县委、县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文件,采取强有力措施,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多措并举促进劳动力就业,充分吸纳劳动力本地就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其具体作法有:劳动就业中心对返乡农民工与回乡创业人员的登记、办证、职业介绍、培训指导等坚持“一站式”、“零收费”服务机制。 建立劳动力就业服务平台。从2011年年初起,劳动就业中心以“外出务工何处去,本地就业天地宽”为主题,定于每月18日上午在人力资源市场举办企业用工 招聘会,通过搭建有效的求职、用工服务平台,采取多种形式为企业和求职者服务。2011年春节一过,就组织了63家企业进行招聘,需求岗位12000多 个,其中当场达成就业意向、签订就业合约的就有1325人。全年共举办招聘会7次,参会企业283家,提供就业岗位2万个,到场求职人员 14万人次,达成就业意向1800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蔬菜 蔬菜基地 竹木 大雪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