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以来,都江堰市积极应对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给城乡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巨大压力,在就业培训工作上进一步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通过规范培训市场、完善培训制度、拓展培训模式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措施,引导城乡劳动者逐步实现就业,推动全市就业培训工作的全面快速发展。现在,结构逐步优化、资源布局比较合理、培训质量不断提升的社会化就业培训体系基本形成,广大群众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意识逐步增强。据悉,2009年2010年,都江堰市共完成各类培训3万余人,其中创业培训1000余人,培训后就业率达到80%以上,经过培训后的城乡劳动者,工资待遇明显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普遍增强。
知识改变命运 培训改变未来
随着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不断深化,我市的农业产业也从传统农业走向了现代农业。可是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如何利用新兴技术实现成功转型,这是一个难题。2009年,《成都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别培训就业行动计划》出台实施,改变了许多农民的生产方式。
农民创业培训班学员苏炳中,就是获得改变的诸多农民之一。42岁的苏炳中是双流县永安镇白果村村民,靠着种葡萄,他成了合作社理事长、得到了葡萄金奖、大幅提高了生活水平,“这一切的改变,政府的培训给予了我很大帮助。”苏炳中说,在农民创业培训班里,他系统地学习了关于农业创业方面的项目、风险、机遇、管理、营销、财务等知识与技能,补充学习了葡萄种植方面的专业知识,参观考察了葡萄设施栽培与葡萄产业园,“这让我受益匪浅,不但开阔了视野,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对今后的业务发展起到很大帮助。”
培训结束后,苏炳中更新观念,利用培训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围绕永安镇特色产业葡萄,大胆创新实践,于2010年带领合作社社员,实施标准化、精品化、品牌化葡萄种植,在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上获得了显著成效。“去年我们栽种的10亩葡萄,因为质优价高卖了20余万元,家庭年收入也比往年增加了 60000余元。”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苏炳中仍一脸灿烂。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当自己获得成功后,苏炳中充分发挥起了“领头羊”的作用,每个月,他都会对合作社社员开展一期技术培训与指导,帮助他们技术提高。2010年7月,合作社葡萄获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的“成都市优质伏季水果葡萄金奖”; 2011年3月,合作社30亩葡萄达到有机产品标准,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合作社82名成员、850余亩葡萄丰产优质优价,亩年增收2000元……几句普通的话,却能看出他目前的状态。信心满满的苏炳中还表示,下一步,他准备大力发展葡萄生态观光旅游种植及加工,鼓励社员一三产业互动,开办农家乐,加工葡萄酒或饮料,让现代农业发挥出更大的潜力和优势。
从“一无所知”到班组长 培训中他收获“工作”
一个建筑工地钢筋班班组长,虽然并不是多么高深的职业,但是,从一名对专业知识一无所知的农民工,到如今指挥着几个人的班组长,他的生活、工作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李超林是四川合江县人,几年前初到成都时,为了找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经过夜校学习后,他来到建筑工地,希望当一名好的建筑工人。可是,除了对建筑行业的基本了解外,李超林对其他专业知识、操作知识都一无所知。正当他为此烦恼时,原市劳动保障局、市建委及市财政局共同下发了《成都市建筑农民工特别培训就业行动计划》文件,准备加大对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增强技术知识,提高就业能力。李超林作为符合条件的一员,享受到了免费培训。 “听说有这样的培训,我毫不犹豫地向项目培训负责人提出了想要参加培训的申请。”他说,很快,一个培训机构就将课程开到了建筑工地上,充分做到送教上门,克服了农民工流动性大的问题。在为期13天的培训课程中,120个学时被合理地分配给了理论培训和实作培训,最后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的技能合格证书。“理论培训是由老师给大家讲解安全与维权知识,以及一些专业工种的操作问题,有时还会放幻灯片给大家,这样使本身素质不高的我们更容易理解;实作培训则是由老师带队到现场上讲解课程,并让学员进行实践,这样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我们的学习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为了保证培训计划落实到每一民建筑民工,我市还创新了培训记录方式,在全省率先实行指纹核验实名制培训,实时记录培训进展情况。这样一来,不仅使得建筑工人的作业更加规范,还提升了农民工的整体素质。“通过培训我更加意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总结才能使自己得到提升。”李超林说,他希望今后政府能更多地举办类似的培训,让技能得到提升,从而为成都市建筑行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1-04-02/123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