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曾经生活在礼县农村的女人,她们扔下了锄头走出农村,用最朴实的劳动和最顽强的精神学习新的技能,在大城市做了月嫂、育婴嫂、保洁嫂……她们用勤劳的双手为家庭闯开了致富路,也为礼县的经济增长辟出了新途径。
转变观念,找出致富新途径
“如果不是当初勇敢地走出农村去城市务工,就不会有这样自己创业的意识办一个养鸡场,也不会过上现在这样的好生活。”曾经在北京做了四年家政服务员的礼县盐官镇中川村妇女桑喜鹊深有感触的说。如今,她已经是拥有一个年产蛋50万公斤的养鸡场,并带领周边妇女脱贫致富的典型的“回乡创业致富女能人”了。
礼县地处偏僻,经济发展滞后,全县总人口52.39万人,有农村劳动力25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16万人。农村大部分群众中普遍存在着“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步难” 、“宁可吃苦受穷、不愿外出致富”等落后观念和懒惰心态。如何把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输转,将他们变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礼县县委、县政府在认真调研家政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形成了“政策引导、基地保障、品牌带动、能力提升、服务促进、返乡创业”的发展思路,出台了《加强劳务工作的决定》、《礼县劳务工作“十一五”规划》等产业发展指导性文件。坚持以家庭服务为龙头,拓展多层次全方位生活服务业促进就业,积极探索“社会企业+规范管理+培训鉴定+统一调度”管理输出一条龙服务与企业化管理、品牌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模式,突出礼县人民勤劳质朴的本色,努力打造特色优势品牌,引导家政服务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全县还将宣传引导作为发展家政服务业促进就业的重要突破口,在公路主干道沿线制作大型固定宣传牌,在乡、村、组制作固定宣传标语,组织宣讲团大力宣传国家、省市鼓励发展家政服务业优惠政策,宣传依靠家政服务发家致富的先进事迹;创作了《礼县劳务三部曲》的歌曲,录制了《礼县姑娘在北京》 、《劳务花开分外红》等电视专题片,颂扬全县务工人员的创业史和取得的辉煌业绩,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宣传作用。注重树立典型引导带动,坚持每年召开表彰大会,大张旗鼓开展全县十大劳务状元、十佳家政服务员、百名劳务经济带头人表彰宣传活动,充分调动城乡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全县上下的努力下,仅2010年全县已输转务工人员12 .82万人,创收11.23亿元,其中有组织输转7.68万人,组织输转率60%,务工人均创收8760元,劳务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65%以上。全县从事家政服务5.2万人,占劳务输转总量的40.56%。
家庭服务也要与时俱进
“现在的家庭中,雇主的需求越来高,而家庭中高科技的东西却越来越多,没有劳动者的高素质就不能保证高的就业机会和劳务收入。”礼县承担外出务工人员培训的礼县职业技术学校校长苟映峰告诉笔者。“我们学校现在开设的家政服务、餐厅服务、微机操作、保安、建筑、缝纫、烹饪等10多个专业,每年集中培训技能型务工人员0.6万人,经过培训的务工人员一进入大城市就能够全部保证就业。”
礼县为了保证外出从事家政服务的人员都能以高素质、高技能获得高收入,每年设立专项劳务产业发展基金200万元,依托就业再就业农民工技能培训项目、“阳光工程” 、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整合 劳动 、财政、扶贫、妇联、教育、劳务等部门培训项目资金和资源,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坚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大规模劳动力技能培训。先后争取国家投资、民建中央基金、省职教项目等各类资金3485万元,建成了与职业技术学校“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县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各乡镇依托乡镇党校、婚育学校、农广校、村级组织活动室等场所建立乡村劳务培训基地,每年培训务工人员3万人。培训工作中,对文化素质低、掌握职业技术难度大的务工人员举办夜校,开设短训班,开展以政策法规常识、职业道德、从业常识、文化常识、城市生活常识等内容为主的引导性培训;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有输转意向的务工人员在县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集中办班,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保证了培训的质量,提高了务工人员就业率。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0-12-21/122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