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返回 打印

陇南礼县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工作纪实

网友投稿  2010-12-21  互联网

有这样一群曾经生活在礼县农村的女人,她们扔下了锄头走出农村,用最朴实的劳动和最顽强的精神学习新的技能,在大城市做了月嫂、育婴嫂、保洁嫂……她们用勤劳的双手为家庭闯开了致富路,也为礼县的经济增长辟出了新途径。

转变观念,找出致富新途径

“如果不是当初勇敢地走出农村去城市务工,就不会有这样自己创业的意识办一个养鸡场,也不会过上现在这样的好生活。”曾经在北京做了四年家政服务员的礼县盐官镇中川村妇女桑喜鹊深有感触的说。如今,她已经是拥有一个年产蛋50万公斤的养鸡场,并带领周边妇女脱贫致富的典型的“回乡创业致富女能人”了。

礼县地处偏僻,经济发展滞后,全县总人口52.39万人,有农村劳动力25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16万人。农村大部分群众中普遍存在着“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步难” 、“宁可吃苦受穷、不愿外出致富”等落后观念和懒惰心态。如何把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输转,将他们变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礼县县委、县政府在认真调研家政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形成了“政策引导、基地保障、品牌带动、能力提升、服务促进、返乡创业”的发展思路,出台了《加强劳务工作的决定》、《礼县劳务工作“十一五”规划》等产业发展指导性文件。坚持以家庭服务为龙头,拓展多层次全方位生活服务业促进就业,积极探索“社会企业+规范管理+培训鉴定+统一调度”管理输出一条龙服务与企业化管理、品牌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模式,突出礼县人民勤劳质朴的本色,努力打造特色优势品牌,引导家政服务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全县还将宣传引导作为发展家政服务业促进就业的重要突破口,在公路主干道沿线制作大型固定宣传牌,在乡、村、组制作固定宣传标语,组织宣讲团大力宣传国家、省市鼓励发展家政服务业优惠政策,宣传依靠家政服务发家致富的先进事迹;创作了《礼县劳务三部曲》的歌曲,录制了《礼县姑娘在北京》 、《劳务花开分外红》等电视专题片,颂扬全县务工人员的创业史和取得的辉煌业绩,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宣传作用。注重树立典型引导带动,坚持每年召开表彰大会,大张旗鼓开展全县十大劳务状元、十佳家政服务员、百名劳务经济带头人表彰宣传活动,充分调动城乡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全县上下的努力下,仅2010年全县已输转务工人员12 .82万人,创收11.23亿元,其中有组织输转7.68万人,组织输转率60%,务工人均创收8760元,劳务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65%以上。全县从事家政服务5.2万人,占劳务输转总量的40.56%。

家庭服务也要与时俱进

“现在的家庭中,雇主的需求越来高,而家庭中高科技的东西却越来越多,没有劳动者的高素质就不能保证高的就业机会和劳务收入。”礼县承担外出务工人员培训的礼县职业技术学校校长苟映峰告诉笔者。“我们学校现在开设的家政服务、餐厅服务、微机操作、保安、建筑、缝纫、烹饪等10多个专业,每年集中培训技能型务工人员0.6万人,经过培训的务工人员一进入大城市就能够全部保证就业。”

礼县为了保证外出从事家政服务的人员都能以高素质、高技能获得高收入,每年设立专项劳务产业发展基金200万元,依托就业再就业农民工技能培训项目、“阳光工程” 、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整合 劳动 、财政、扶贫、妇联、教育、劳务等部门培训项目资金和资源,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坚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大规模劳动力技能培训。先后争取国家投资、民建中央基金、省职教项目等各类资金3485万元,建成了与职业技术学校“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县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各乡镇依托乡镇党校、婚育学校、农广校、村级组织活动室等场所建立乡村劳务培训基地,每年培训务工人员3万人。培训工作中,对文化素质低、掌握职业技术难度大的务工人员举办夜校,开设短训班,开展以政策法规常识、职业道德、从业常识、文化常识、城市生活常识等内容为主的引导性培训;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有输转意向的务工人员在县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集中办班,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保证了培训的质量,提高了务工人员就业率。

“娘家”让人感觉有依靠

务工人员的家中老人生病了,礼县劳务输出站联络员会第一时间赶到务工者家中;孩子上学有困难了,劳务专干会帮忙奔走联络;务工人员在外遇到难题了,找驻外基地联络员……礼县各级劳务组织为务工人员所做的一切,远远超出了输转、培训、推荐就业的范畴。礼县驻新疆劳务工作站负责人帖泊介绍说,“我们把所有外出的家政服务员都当做自己的家人、姐妹,我们的工作就是让每一位来新疆务工的礼县人见到我们就像见到娘家人一样,让他们来到我们工作站就像是回‘娘家’。”

礼县在外出务工人员服务基地建设上采取“保内”和“助外”的原则,解除了外出务工人员担心家人生活的后顾之忧,并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在外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给予最大的帮助。该县在全县29个乡镇建立劳务工作站,配备专职劳务专干58名,在568个行政村建立劳务工作联络点,在2607个村民小组及社会各界确定了3000多名输出地联络员,在劳务工集中地和优势行业确定了260多名输入地联络员,全面掌握外出务工人员基础信息。

形成了县、乡、村、组、户五级互动直通,外接内联的劳务工作网络和多轮驱动的组织体系。在北京、新疆和我省河西地区建立了劳务工作驻外机构,开展跟踪服务和维权工作,形成了以县劳务机构为龙头,以驻外机构与乡镇劳务站为两翼的服务体系。在基地建设上,有效利用驻外机构、输入地联络员、对口帮扶等便利条件,充分发挥礼县籍在外人缘、地缘、亲缘帮带作用,对外出务工就业区域及行业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在北京、天津、新疆等人员分布相对集中的省市和家政服务等重点行业建立稳固基地,积极与当地劳动、就业等部门协调,延伸务工信息采集与培训、职介、维权等服务功能。大力发展订单劳务,引导分散务工人员向有基地的重点行业和区域集中,形成规模聚集效应。在全国28个省市建立8个龙头基地、605个输转基地,服务就业7.68万人,其中家政服务基地220个,服务就业2.8万人。

在首都创出的“劳务品牌”

每次说到礼县的家庭服务业,礼县妇联的人总是会露出骄傲的眼神。“礼贤妹” 、“礼贤大嫂”这些让人骄傲的品牌,不管在哪个城市都让曾经雇佣过礼县籍家庭服务人员的雇主竖起大拇指。

礼县石桥镇汉阳村马莲桂在北京从事家政服务10年来,先后14次被北京市家政协会、三八服务中心和精神文明办评为“优秀家政服务员” 、“家政服务明星” 、“文明之星”,今年5月份被授予“北京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成为北京市首位获此殊荣的家政服务员;礼县洮坪乡刘小霞的事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家政服务典型,编写的宣传教材《小霞进京做家政》轰动了北京城;全县还有410人被评为北京市级优秀家政服务员,有1820人被北京市县区、街道、社区和家政公司评为优秀家政服务员,有260人在省部级以上领导和演艺界名人家庭从事家政服务,有5人随户主侨居国外继续服务。

一个个骄人的成绩,一个个让人交口称赞的优秀服务员打响了 “礼贤妹” 、“礼贤大嫂”两个家政服务品牌。2007年在全国劳务品牌展示交流大会上,“礼贤妹” 、“礼贤大嫂”被评为全国优秀劳务品牌。礼县家政服务占北京及周边地区家政服务市场份额的1/16,成为京津地区家政服务行业知名品牌,在该县形成了家政服务业“小保姆、大品牌”发展态势。

出外挣大钱 回乡创大业

养殖大户、种植大户、创业大户,曾经的务工人员,现在有好多都成了礼县家喻户晓的大明星。

在2006年被授予全国“创业之星”的宽川乡闫家村胡成章被授予全国第七届“创业之星”,提到他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表彰大会时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的情景时,眼中满是幸福,“这辈子从没想过自己还能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真的像做梦一样”。

致富不忘家乡,创业带动乡邻。礼县石桥镇刘杨村田小娟以细致周到的服务赢得北京兰仁基金会领导的信任,为村小学引进办学资金1.5 万元,图书1000多册,总价值2万多元;盐官镇中川村桑喜鹊利用从事家政服务积攒资金办起了现代化养鸡场,年养鸡2万多只,销售额达20多万元;礼县永兴乡蒙张村张根全回乡创办实体,注册了礼县果业公司,现有固定资产1860万元,解决长年就业28人、阶段性就业64人,提供临时性就业岗位2000多个;宽川乡闫家村胡成章外出务工致富后积极投身家乡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5月,被授予全国第七届“创业之星”,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表彰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为了方便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礼县专门出台了引导扶持务工返乡人员创业就业优惠政策,积极协调金融信贷在开发性资金投放上对务工创业人员予以倾斜支持,在企业注册、土地使用、税收管理、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促进家政服务产业发展步入“外出务工—掌握技术—积累资金—返乡创业—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的良性循环。

就如礼县县委书记方新生所说:“家政服务业是一个朝阳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多,家政产业巨大的商业潜力正在显现出来。”

在未来的发展中,礼县将坚持立足资源和品牌优势,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健全家政服务业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大维权力度,引导家政服务人员以正确的就业观、良好的心态和优质的劳动融入城市生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促进礼县家政服务产业实现由量变向质变的提升。



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0-12-21/122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