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梅阿姨教了小刘怎么到家政公司找工作。当晚,小刘就以“中级月嫂”的身份睡在了梅阿姨原来的位置。
第四天,业务经理叫小刘参加“集训”,小刘一边跟着一个有经验的月嫂在里间学习,一边要时常出来参加客户的面试。小刘很幸运,傍晚,她就定下了雇主。当然,这位雇主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月嫂。业务经理说:“公司两头收介绍费也就不到200元,哪儿能管得了那么多。”
梅阿姨已经做了8年保姆,换过几十家公司,服务过的雇主不计其数。她曾因为碰着了孩子被雇主打过,也因为摔坏了东西从雇主家跑过。她“骗”过很多家政公司,也被家政公司扣下了不少血汗钱。她一直都无依无靠,生了病就自己扛过去,没活干就住在各种地方。
她说,这行很辛苦,但还要再干几年,“给自己挣个养老钱”。
“草莽”中的服务员
梅阿姨的故事并非个例,而是家政行业的一个缩影。
中国的家政行业发展史并不长。上世纪90年代,一批下岗女工联合社会闲散人员创业做家政,这就是现今这个“朝阳产业”的起步姿态。
2000年,众多大学生开始进入家政行业,“连锁”、“加盟”等概念得以应用,一些家政公司逐渐铺开了摊子。
可是,好景不长。
“只要缴纳3万元就可以办公司!”2006年,新修订的《公司法》正式实施,注册资金门槛的骤降使本来技术含量就不高的家政行业迎来了一次泥沙俱下的创业热潮。
一间房、一张桌子、两个人、一部电话,这几乎是所有家政公司的原型。很多“见了人就骗、赚了钱就干、出了事就跑”的“黑中介”在此时泛滥,家政行业的风气陡然下滑。
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2977家家政公司,注册资金过10万的不到10家。
虽然已经有个别家政公司经过多年发展,铺设了上百家分店,但是运作模式仍然是“中介式服务”,利润来源或自收取介绍费,或自与家政服务员报酬分成。
这样的低级盈利模式让家政行业毫无“商业机密”可言,就连宣传方式都如出一辙:网站宣传、在医院发传单、在住宅区贴广告……
而且,由于经营管理跟不上,连锁店还面临着“连不上、锁不住”的尴尬。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对此评价,家政公司分为两种:“大作坊”和“小作坊”。
谁在乱?乱了谁?
除了“出身”的历史问题,导致家政市场杂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行业标准的缺乏。
就梅阿姨与雇主之间因“按摩手法”发生的纠纷,北京爱侬家政总经理穆丽杰评论说:“家政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公司、客户、家政服务员的理解不一样,当发生争议时会造成各说各的理,小事变大事。”
真的没有标准吗?
多年从事家政企业管理和法律研究的庞大春律师介绍说,早在2000年,家政服务员就被纳入了国家职业标准,北京市也制定了《北京家政服务通用要求》等地方标准。
但是,由于家庭服务业涉及近20个种类,200多个服务项目,这种概貌式的标准很难面面俱到。用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执行会长张建纪的话来说就是:“北方和南方有差异,汉族和少数民族有差异,富裕家庭和一般家庭有差异……一样的标准能行吗?”
家政行业的“乱”体现在公司上,根源却是家政服务员。
一些劳务输出大省的人保部门为了谋求政绩,强行摊派输出任务,甚至有些劳务输出公司已经发展成“劳力贩子”,“鼓励”劳动力在输出、输入地之间流窜,赚多次“人头费”。很多并不具备从业素质的劳动力被强行拉到家政服务员队伍中。
如果在此时培训能跟得上,或许可以扭转局面。但现实是,培训成为了家政业最大的短板。
“集训”是最常见的培训形式,公司在“新人”上岗前,派出有经验的员工以极短的时间开展“突击训练”,“新人”还没有搞清楚状况就已经开始工作,出现问题在所难免。
第二种培训形式是公司把家政服务员送到国家指定的免费培训学校学习,这种“看上去很美”的方式却并不收欢迎,原因是绝大部分家政公司认为培训学校重理论、轻实践,不符合工作需要。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0-10-27/120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