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空泛,感觉学不到什么。”“学习没压力,只为了一场考试?”“不知道读大学究竟在读什么!”……高等教育在不断改革,大学生怎么看?羊城晚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学生对高等教育现状存在诸多困惑。 是学生学习态度出了问题?是教师教学模式存在不足?还是现行的高校教育体系需要进一步改革?几位教育专家解答了学生的困惑,并提出促进高校教育发展的种种建议。
A
困惑一
人文类专业学习空而泛
学生质疑学而无用
一些学习管理类、市场类等人文科学类的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感到不安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小吴说:“微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行政管理学,好像我们什么科目都要学,到头来却感到空而泛,没什么学得精。”
她身边很多同学对就业问题也很困惑:“考公务员,没有对我们进行考公专门的训练就没优势;一毕业就去企业做行管,也是不现实。”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阿妍也表现出类似的困惑,她认为她的专业内容学得多,但没有在转入高年级时选择一个就业方向进行钻研,导致最终什么都只是略知一二。
对于其他人文科学类的专业,例如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生们也充满困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专业大三的学生小琳告诉记者,媒体评价新闻系学生写的稿子“比不上哲学系的高度、历史系的深度、中文系的生动”。她说班上的同学听到这种评价都觉得学而无望,学而无用,甚至有人说:“既然这样,干吗还要设置新闻专业?”
专家:大学求“渔”而非“鱼”
教育专家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中山大学高教研究所副所长屈琼斐说,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里面,有不止一个是文学学士学位的。因此,不可狭隘地认为文科学习学而无用,相反的应是学而大用。“关键在于要明白读大学是学知识,还是学习如何去获取知识,这就是教学方式为"鱼"还是"渔"的问题了。”
“目前高校教育内容确有落伍之处。”广外高教所所长朱建成认为,人文科学类专业的学习是动态的,建议高校在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需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结合中外相关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明确需求,动态学习” 。
广州医学院研究生处处长刘金保认为,学生的压力来自于就业竞争,最重要的是该类学生是否能够具备专业特长,否则将难以在社会上找到理想的位置,面对严峻的挑战。他说:“假如这个问题的确难以解决,或者应该采取行动对这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重新思考培养模式以及专业特色。”
B
困惑二
学习懒散缺乏动力
学习只为期末考试?
大学里有这样的现象:“把一个学期的书在期末考前一个月内看完”;“期末考前在图书馆度过的一个月,一般要完成三件事:预习、学习和复习”;“把老师的PPT拷过来看看和背背,期末考准能pass”……许多大学生反映大学的学习压力仅限在期末考前的一个月。
“平时大家基本上都不怎么看书,等到期末考前一个月,就扎堆到图书馆复习。” 广东商学院大四的小蔡说,因为没打算考研,应付考试只需在临考前拿到老师的复习提纲就可以。
记者了解到,如今大学生的作业形式多为个人论文或是小组展示。不少学生说,作业没什么压力,论文可在网上查找资料进行复制粘贴,小组展示也可在网上资源整合。华南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小袁坦承,大一时,大家对待小组作业的态度比较认真,到了大三很多人都是应付过去就是了。
此外,每个学期的学习科目多则十几门,少则六七门,却未给学生造成学习压力。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传媒系的阿茜说:“看似充实的学习,过后却觉得收获甚微。每学期在不同课程中疲于奔命,学到的却都只是蜻蜓点水。总体上觉得在学习上的压力还不如读高中。”
专家:旧模式旧习惯未变
针对此种现象,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增俊分析,首先学生对于学习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中学的应试学习模式中,没有深刻认识到大学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次许多大学生缺乏明确的目标,没有学习的动力;再次因为,大学生活更加自由和丰富,社团活动、网络游戏等占据了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的时间,“学习”不再是学生生活的全部和唯一。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0-07-21/119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