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实现就业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近年来,宿迁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就业工作作为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坚持用积极的态度、发展的办法解决就业问题,大力实施服务企业稳定就业、上项目扩大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抓培训促进就业、靠政策扶持就业、做好服务保障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千方百计稳定现有岗位,多措并举增加就业岗位,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我们大力实施工业突破战略,增加企业用工岗位;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三产就业容量;切实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步伐,增强农村就业吸纳能力;进一步优化创业发展环境,拓宽创业带动就业渠道,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更加充分的就业。


在实践中,我们坚持不懈招大引强,全力加快项目推进,开发区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张,单体项目投资额由几百万元、几千万元迅速提高到超亿元、十几亿元、几十亿元,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支柱产业迅速壮大,园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就业岗位大幅度增加。目前,全市开发区企业已达2146家,用工达25万人,平均每年新增用工人数在4万人以上。


我们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鼓励发展庭院经济、家庭作坊,引导有条件的劳动者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不断拓宽就业渠道。目前,五大物流中心、五条特色商业街、两大购物中心、十大市场的建设全面完成,淮海建材装饰城、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等市场规模宏大,仅宿迁义乌商贸城,就提供就业岗位2.5万个;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全市服务外包企业达50余家,吸纳从业人员近3000人。


我们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大大促进了农民本地转移就业。至2009年末,全市高效种植业、高效渔业面积分别达到250万亩和52.6万亩,直接吸纳农民就业36万人。大力实施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订做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要内容的“三来一加”工程,促进大龄劳动力以及返乡农民工不出家门即可实现就业。截至目前,全市已形成“三来一加”专业村878 个,占行政村总数的62.5%;从业人员60.3万人,实现工资性收入20.15亿元,人均3342元。


2007年以来,我市从富民强市的要求出发,深入开展以激活内力为目标,以“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文化建设,历经三年多的探索实践,宿迁创业文化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建设体系,全民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目前,通过政府搭台、各方参与的市场化、社会化方式,全市已有50多万名自主创业人员成为活跃在花木、板材、纺织、机电、玻璃以及商贸流通领域的老板,数千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办企业,投资总额超过百亿元。


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就业工作,我市在四个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促进就业政策体系全面建立。2000年以来,我市先后制定了就业再就业、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劳动合同、最低工资、社会保险等政府规章,出台了100多个配套文件,形成比较完善的促进就业政策法规体系,以政策优势推进就业工作,重点是突出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责任和义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困难群体的就业保障、对多种形式就业和自主创业的鼓励和扶持、人力资源市场的规范。


实现劳动者素质结构逐步提高。全面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技术工人蓝领双证、农民工技能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高校毕业生“双证”和外来劳动力培训六项培训工程。在培训补贴分类上,分别给予农村劳动力培训补贴、再就业培训补贴和外来劳动力培训补贴;在补贴比例上,对重点项目所需人才和非常紧缺的技能人才,按照培训成本给予100%的培训补贴,对于一般紧缺的技能人才,给予300-500元的培训补贴;在培训补贴对象上,由原来的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扩大到所有劳动者。这些措施调动了企业、劳动者和培训机构三方积极性。2009年,全市共开展各类培训14.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0.3万人,再就业培训3.1万人,创业培训 0.8万人。


困难群体就业援助成效显著。对被公益性岗位和企业吸纳的,给予工资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对灵活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从1998年起,我市开发14大类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27.3万人,累计发放岗位补贴704.48万元;有19.33万人实现灵活就业,累计发放社会保险补贴1.39亿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群体 产业化 政策措施 进一步优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