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当大学生就业难遭遇民工荒


       新春伊始,自沿海到内陆,全国诸多省市闹起了“民工荒”,农民工一下子“值钱”起来,引发了企业的焦虑和政府的担忧。

  中国劳动力市场突然之间就进入了紧缺年代?回头再看看大学毕业生面临的日益紧张的就业形势,就会发现远不是那回事。

  当大学生“就业难”遭遇“民工荒”,用人口结构老龄化来解读“民工荒”的成因就显得不够充分。实际上,如果不是大学扩招为大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则最迟从2009年起农民工市场上就会自动增加500万以上的低端操作工。

  因此,解读“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行不悖的现实遭遇,就必须从青年劳动力的结构性转移中去寻找成因。当数以百万计的“青年民工”经过高等教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时候,“十年寒窗苦读”终于熬到了头,让他们再去和儿时的同伴一起做低端的技术工、体力活,无疑就好似做了一场噩梦。一旦市场容纳不了这些高等教育的产儿,他们宁肯失业、待业、做“啃老族”,也不愿走进低端劳动力市场。

  然而,他们的无奈也是不言而喻的。经过小学 6年、初高中6年、大学3~4年的流水线式的学校教育之后,整个家庭为之投入的货币成本和个人付出的机会成本都是非常巨大的,“因教致贫”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他们的失败在于错判形势,上了大学扩招的“当”,到头来得到的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回报。

  当下的关键问题是青年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提高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却没有能够及时转型,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施展才艺的舞台,更不能为之提供符合预期的劳动回报,大学毕业生陷入的是“报国无门”的窘境。

  劳动力供给市场和需求市场的结构性“错位” 警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已经刻不容缓,必须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高端产业,提高劳动报酬率,使大学毕业生最起码能够找到一份达至其心理预期底线的工作。而他们能否在城市里真正定居下来,维持家庭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也将成为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成败的关键因素。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劳动力市场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