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入总量增加的前提下,建立稳定增长机制,优化结构,转变支农方式
财政支农补贴是促进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在当前中国内需不振需要提高消费需求的境况下,通过财政支农补贴,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完善财政支农补贴不能仅仅局限于财政支农补贴领域,应从包括财政支农补贴总量、结构、管理、监督、反馈、粮食生产、立法、提高农业生产率等多维的视角考虑。
稳步增加财政支农补贴总量规模,逐步形成制度化的补贴模式
第一是增加财政补贴支农数量,建立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增加财政补贴资金对农业的投入,使其数量达到WTO可允许的上限水平480亿元,同时落实政策要求,从制度上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
第二是建立高效、透明、规范的财政补贴支农机制。针对目前财政支农资金分属不同职能部门的实际情况,建立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各种支农资金使用的协同性和一致性,最大化财政补贴资金的效率;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直接向生产者进行补贴;保证财政资金投放的公开和公正,从而使补贴资金真正使农民受益。
第三是结合中国国情和WTO规则改进财经补贴方式。中国应充分利用目前WTO中黄箱政策的空间,建立适合中国国情黄箱补贴政策。
第四是良种补贴和投入品补贴:扩展补贴的品种,在现有的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良种补贴的基础上,把补贴范围扩展到棉花、油料以及畜禽等品种,加快中国种植业和养殖业良种的推广,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扩大对投入品品种的补贴,减少投入品价格变动对农户生产成本和农户受益的影响。
第五是对于绿箱补贴,要完善其补贴结构,加大绿箱补贴力度。按WTO规则,对不引起贸易扭曲的政策即“绿色”政策免予减让。在调整农业补贴支出方向时,要将政策转向利用这些“绿色”政策,把它作为支持农业发展主要手段。根据中国绿箱补贴使用现状,今后在保持并加大对原有的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储备、贫困地区扶持、自然灾害救济等方面绿箱补贴外,还要增加农业科技、涉农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农村市场体系和对农民的生态环境补贴方面的投入。
优化财政支农补贴结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
影响农业增长一般可以归结为这几个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与其他产业一样,农业产业要有规模化增长,生产要素的投入必然要增加或生产要素投入结构需要变化,土地的供给是有限的,依靠土地增加来促进农业产出增长是不可能的。为了使投资农业的各生产要素得到社会平均利润和平均劳动报酬,政府应该对农业生产实施补贴,以提高农业的产出。在补贴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财政补贴的经济杠杆效应,使用政府的财政补贴促使生产者加大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投入,从而使产出增长远大于政府的财政补贴。政府的补贴应该起到一个“造血”的作用,而非仅仅“输血”的作用。
一要加强生产资料补贴。生产资料补贴主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病害虫控制及生产用油、电等,补贴数量应按生产者的投入比例实施,多投多补。生产资料补贴作用主要是促进农业生产者在政府的财政补贴的诱导下,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农业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同时,补贴可以相对地、适量地降低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者收益。
二要加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补贴。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主体主要有政府和农户,政府的投资主要在于农业水利、电力、公路桥梁、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工具、农产品运输加工设备的投入以及农业科研机构的建立等等。这些基础设施的投资存在着资金投入大、收益低的特点,很难吸引政府以外的资本进入,因此,对于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必然依靠政府的公共财政政策解决。政府应该对农户的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实施财政补贴,农户在财政补贴的利益驱使下,必然加大对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政府在实施农业补贴时,一方面不应将由公共财政解决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补贴范围;另一方面,补贴应主要面向农户的固定资产投资。
三要加强农业贷款补贴。农业贷款资本增加1%,农业GDP的增长只有0.97%,未达到规模经济的水平,说明农业是一种低收益的行业,要促使资本投向农业,政府应对投资者实施贷款补贴,如采取贴息、优惠利率、延长还款期限、减免税费和放宽贷款条件等政策,使投资者投资成本下降,收益增加。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0-06-30/118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