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总体“回暖” 学生喜上眉梢


就业心态趋于“理性”

近几年随着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企业招聘意向的变化以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心态逐渐趋于“理性”。

在大连理工大学的春季招聘会上,大多数毕业生表示,对工作待遇要求不高,他们更加关注专业是否对口、未来发展空间等长远问题。该校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王立鹤表示,“能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并提高其专业素养的工作才是一份好工作。而刻意地追求高工资是不可取的。”东财大就业指导处处长宋亚非也表示,今年的毕业生普遍有一个特点就是,“挑三拣四”的学生减少了,这与学校提倡学生摆正心态、正视自己的能力的指导工作密不可分。

通过调查,毕业生在择业过程最关注的要素基本集中在待遇、个人未来发展、公司的知名度、地缘因素等方面。虽然每个人的具体标准都不尽相同,但是基本上都会综合考虑,不会盲目追求以达到某一要求。大连大学大部分学生在应聘过程中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摆正心态,避免最激烈的竞争。家在南方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毕业生徐林燕告诉笔者,她一开始就坚定了毕业后直接找工作的信念。目前,她想找一个专业对口、发展前景良好的工作,对工薪待遇要求不高,并希望工作地点能偏南方一些,方便与家人联系。

当然,仍有部分毕业生“好高骛远”,就业期望值过高。他们更关注大型企业,愿意留在大城市。一部分毕业生没有就业意识,认为家境还可以不急于工作;一部分毕业生没有好的就业规划,对于应聘很盲目;一部分毕业生不注重基础的专业知识,在招聘时被问到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东西时却无言以对。

就业去向开始“中小城市飞”

开始愿意到中小城市发展、国企依然作为首选——这是今年毕业生就业去向选择上的突出特点。热门专业毕业生开始愿意到中小城市工作,这在我市财经类毕业生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以往,财经类毕业生只“盯”大城市,就业城市以大连、沈阳、北京、上海、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为主,而2010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出现显著变化,像朝阳、盘锦、锦州等中小城市也受到财经类毕业生的“光顾”。

据了解,大连交通大学毕业生,今年留在辽宁省内就业的仍占主流,在省内的各大中小城市分布较为均匀;辽师大师范类毕业生更多选择了去教师需求量更大的中小城市或者县镇的学校。笔者在大连理工大学3月份“双选会”现场,就此采访了几位前来应聘的毕业生。一位机械工程学院毕业生表示,他偏向于去中等城市,因为想要在工作的地方定居就不得不考虑房子问题,而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房价太高。一位经常到高校招聘的某企业负责人告诫毕业生:“千万不要好高骛远,中小城市也有自己的比较优势。”

国企最受毕业生追捧。在各校供需见面会现场,多数国企展位前人头攒动,毕业生们排起了长队。据交通大学学生处相关负责人田一介绍,今年交大有90%的毕业生选择进入了国企。不少毕业生说,在金融危机中,多数国企不裁员、不减薪,强烈的社会责任心让人更为信任和青睐。

就业举措越来越“细化”

为了保证2010届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各高校都使出浑身解数。各大高校的校园招聘会,眼下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在交通大学供需见面会上,100余家企业“开进”校园,规模比去年同期大为增加;辽师大更是接收了400多家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提供岗位7000多个。各大高校在举办招聘会的同时还主动出击。大连理工大学以建设高端就业市场为突破口,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建立了80余家“校企人才供需战略合作伙伴”以及利用科研合作、校友推介等形式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大连大学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利用9、10两个月的时间,在市内四区积极回访已聘用该校毕业生的77家用人单位,并开拓21家新的用人单位,巩固并挖掘更丰富的就业岗位。

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建立实习基地也是有效促就业的途径。以大连外国语学院的 IT人才培养为例,学院先后与惠普、甲骨文、中软国际、大连华信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联合建立实训基地共同培养高素质IT业毕业生。通过实践教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增强,对IT行业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加深,就业竞争力大大提高,其中“大连外国语学院软件学院·华信软件人才实训基地”日语班的学生,以“外语+ 软件”的优势,在实习期间就有99.3%的学生成功就业。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总体 连续 订单式 期望值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