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全国多数省份高考人数呈减少态势,其中不少地方是高考人数多年来首降。数据一出,即引起各方关注。分析人士称,排除计划生育政策使高考人数减少这个重要因素外,是大学生就业难让学生转变了观念。
中国青年报评论称,以中国高校目前的生存状态,恐怕难以应对生源迅速减少带来的挑战。但生源危机,给一些高校带来了生存危机,却给中国教育带来了更大的变革机会。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则认为,高考报名人数下降,是一个推进高考公平的良机。目前最应该做的,一是可以允许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参加升学考试;二是可以增加中西部等地区招生名额分配,直至按人口或考生比例确定录取名额。要不要让孩子参加高考?上大学究竟值不值得?如今已成为众多家庭再三权衡的经济命题。而报名者的减少,又能否成为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公平的契机?
事件回放
据统计,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人数957万名,比去年减少约65万名。全国大多数省份的高考人数出现了减少状况,个别省份的下降幅度甚至超过了10%。如山东省,今年报名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为70万余人,比2008年减少了约8万人。上海市今年高考报名人数约为8.3万人,比去年减少了两万人左右……
(《中国青年报》)
大学生就业难
使高考热度降温
于恒(社会时评人)
各地高考人数普降有许多深层的原因。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自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的就业神话破灭,高中毕业生通过上大学找个好工作的想法受到动摇,部分学生就转变观念,甚至不参加高考。
不久前北京团市委、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联合发布2010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今年大学生本科学历人群中愿意接受“零月薪”的比例达到20%,与去年的1.2%相比大幅攀升,接受零月薪时限最短为1个月,最长可达半年。
大学生就业“不要钱”,固然可以看出大学生个人趋于“灵活、现实”的就业理性,然而无奈的选择缘于对就业困难的悲观预期。
要不要让孩子参加高考?上大学究竟值不值得?如今它们已成为众多家庭再三权衡的经济命题。不少家庭和孩子在高考之外另寻出路,越来越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加入赴国外上大学的行列,也是造成不少地方高考人数下降的原因之一。
但高考人数下降,不是坏事。高考人数减少,社会的成才观也将逐渐从“高考一元论”转变成“多元并存”。在高考决定命运的观念淡化后,人们可以更多地从孩子的自身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成才之路,而不必“唯高考、大学是从”。
职业教育
逐渐成为新选择
奉节县永安中学高一老师 汤传举
“普通家庭,穷尽其财供孩子上完大学,难道只是为了让他们做服务员,跑销售的吗?”
1977年,全国高考恢复。当时,高考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进入大学门,就是公家人”,“包分配”至今仍残留在不少中老年人对大学的理解中。但目前就业神话的破灭,让不少家长开始质疑“大学”、“高考”在新时代的就业含金量。
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的学生,出来也不过是做服务员、跑跑销售。作为普通家庭,穷尽其财供孩子上完大学不容易,如果就做这些工作需要读大学吗?甚至,有的专业大学毕业还不如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好找工作,技术工人也确实比没有一技之长的本科生吃香。所以,尤其是农村家长觉得把孩子送去高考,既耽误时间,又浪费金钱。而是将目光瞄准职业中专。还有部分地方甚至出现了大学生“回炉”上技校的现象。
接受高考教育
不等于改变社会地位
某中学教师 王传涛
一个现实是:受高等教育并不一定获得公正待遇,教育机会与社会公平之间发生断裂,显现了越来越尖锐的不一致。教育可以将人从最初的社会地位中解放出来,对那些处在底层的青年来说,高考的意义特别明显。问题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决定身份的不再是教育,而是权力和金钱,这对借助高考来超越阶层局限的梦想构成嘲讽。
近年来,在我国大学生结构中,农村生源大学生比例急剧下降,正是一个不争的趋势。数据显示,“30年来,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了几乎一半”。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还占30%以上”。关于这一点,我们从最近饱受舆论诟病的几起权势家庭子弟高考加分不公、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中,便不难窥见一斑。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0-06-11/116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