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组喜人的数字———
从2007年到2009年,我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08.4万人,累计转移人数增加到814.7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的54.1%,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44.7%;到2009年底,全市农民工返乡创业户数达到20.8万户,创业农民工达到22.8万人,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106.6万人,比2007年底分别增长94.4%、86.9%、63%。
农民工的转化被视为城乡统筹改革试验的又一重大突破口。一方面,我市围绕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动城乡劳务经济发展壮大积极探索,并着手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等相应制度;另一方面,实施“引凤还巢”工程,鼓励一大批学有所成的能人返乡创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由单纯务工增收向创业发展转变。”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说,一种新型双向流动的格局正在形成。
坚持稳定和扩大就业“两手抓”,促进农民工有序就业
2008年下半年,面对金融危机冲击,重庆建工集团率先在全市作出“不裁员、不减薪”的承诺,在确保2万自有职工和10万农民工就业稳定的基础上,新增了1万多个就业岗位。 重庆建工只是缩影。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市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
全市所有区县和街道(乡镇)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与平台建设同步进行,市、区(县)、街道(乡镇)市场信息三级联网,为农民工提供便捷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
实施“一缓一降两补”政策,即企业缓缴养老保险费5个百分点,降低医疗保险费2个百分点的政策,为困难企业落实稳岗补贴和待岗培训补贴,鼓励企业少裁员、不裁员。
为扩大就业途径,我市积极引导农民工参与“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建设,组织农民工参与农房建设、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工就近就业。来自市林业局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市农民工参与森林工程建设累计5400万个工日,实现务工收入30.8亿元。
此外,我市还将短期培训与中长期培训相结合,组织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国家资助类培训项目,分类开展转移培训、在岗提升培训、创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三年间,我市共培训102.4万人,到2009年底,受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达到218.4万人,占转移人数的26.8%,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
实施“引凤还巢”工程,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开县赵家工业园区“鑫泰电子”公司内,近千名员工在生产线上忙碌着。厂长易炳绪是开县临江镇人,曾在外地做了20年的“打工仔”,去年回到老家投资建设电线电缆及电线深加工项目。
“之前在东莞,公司就是富士康、LG、海尔等企业的供货商。现在富士康等相关企业搬到了重庆,我在开县的这个工厂也要尽快达到规模生产,承接本地订单,开创新商机。”易炳绪说。
为什么愿意回来创业?他认为,当地人力资源丰富,政府对返乡创业的扶持很多,投资环境不错。
“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为吸引在外务工有成的农民工返乡创业,2008年,我市出台相关意见,明确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用地、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并将农民工纳入创业培训补贴范围,给予每人500到1000元的创业培训补贴。对返乡创业企业,我市减半收取各项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3年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先征后返。对返乡创业重点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将小额担保贷款对象扩大到农民工。
2009年,我市又建立了20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对每个园区给予50万元开办经费,鼓励农民工进园创业,并落实园区的全部优惠政策。
此外,我市设立返乡创业服务“绿色通道”。各级各部门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执行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制度,提高办事效率。永川区、开县开设了农民工返乡创业专门窗口,巴南、南川等区成立了创业指导中心,从创业项目、创业培训、开业指导等方面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保姆式”创业服务。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0-05-11/115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