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江苏省建湖县利用新型农民大学堂培养产业工人


  求知 求富 求乐 求美
  从农民到产业工人
  ——江苏省建湖县“三下乡”活动出现新变化

  2009年12月21日,江苏省建湖县上冈镇文化活动中心外尽管刮着寒风,但却洋溢着暖洋洋的节日氛围。广场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们赶集般汇聚而来。江苏省暨盐城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省市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专家带着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社会各界的浓情关爱,为水乡农民送来了丰盛的精神文化和科技大餐。

  广场上农民舞龙舞狮的欢快场景,学堂里农民倾听科技讲座的专注神情,淮剧、杂技从娃娃抓起的成果展示,企业文化建设和火红的生产现场……吸引了每个参观者的注目眼光和浓厚兴趣。省市领导对该县培植特色产业,特别是利用新型农民大学堂培养产业工人,以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

  科技资料成农民争抢“焦点”

  2009年12月28日,上冈文化活动中心二楼教室内,建湖县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李成正给近百位农民讲授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讲台上摆着一台电脑,一块投影屏幕,能使许多人回忆起遥远的求学岁月。只是“求知求富从此起步”的横幅,才把农民朋友拉回现实。讲堂里秩序井然,不见交头接耳,不闻手机铃声。

  听说镇里要来“讲课的”,上冈镇南庄村、同心村等设施农业基地的农民兴致很高。家住南庄村的杨小蓉八点多就赶来了,但还是只能在倒数第三排抢到座位。

  课间,杨小蓉和记者拉起家常。她说,“前几次的学习让我学会了裁剪缝纫,养花种草,自己一直对长蔬菜感兴趣,多门技术多条路,技不压身嘛!”今年20不到的徐方青觉得,离开校门一年多了,一直找不到一个系统的学习地方,在家里每天无所事事,很烦闷。自从进了大学堂,眼界大开,学到的知识很有用。

  授课到了专家与农民的互动环节。“我家的大棚西葫芦总是不增产,肥没少施,药没少用,可产量就是上不来。”梁大爷将“苦水”倒给县植保站站长游树立。“施肥要按照比例,施药要掌握时间。”游站长拿出科普读物《提高大棚蔬菜效益50问》,一边讲解,一边翻书给他看。梁大爷还拿出小本,不时地记着要领,听着听着,突然,他从游站长的手上“夺”过书说:“送给我吧,我们最缺的就是科技。”游站长满脸无奈,因为这本科普读物是他今天手头上的最后一本,其他的书早已被听课的农民一抢而空。有不少农民觉得现场咨询不过瘾,还要求留下专家们的联系方式。

  “从过去单一的农口部门培训,到现在‘多个职能部门+学会+协会’的联合式培育。从过去就农民培育农民,到把农民培育成产业工人。”建湖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慧娟介绍,“2006年,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科技、农业、司法、工商、劳动、教育、文化、卫生等18个部门实施,创办镇、村农民大学堂189所。3年多来,已举办炕孵、蔬菜种植、缝纫、机械加工、文艺等培训班3000余场,送电影、戏曲3500多场,赠送科技书刊16万册、光盘8900余盘,20多万农民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享受到知识带来财富的喜悦。”

  网络培训成就“数字农民”

  水产运出省,苗禽“飞”海外。建湖涌现出一大批“数字农民”。敲打键盘,轻点鼠标,建阳镇一位庄稼汉让塘口养的鱼虾“蹦”上了上海、广东等地的餐桌,上冈镇南庄村的青年农民陈洪亭则让炕坊孵出的苗禽“飞”到了俄罗斯。2009年12月26日,记者在建湖县采访时获悉,目前当地有不少农民凭借互联网的优势,变提篮小卖为网上营销,争当“数字农民”,独辟蹊径拓市场。

  “数字农民”的诞生受益于新型农民大学堂。该学堂活化培育方式,变过去的单一课堂说教为现在的空中课堂、网上课堂、流动课堂,实现了现代化、信息化培育。

  近年来,建湖县充分发挥新型农民大学堂远程教育网络优势,通过培训,让农民学网络,强技能,广大农民尝到了现代科技给他们带来的方便、快捷。通过网络,他们学会了如何查找、比对、分析市场需求,如何借鉴外地先进的生产经营模式,如何合理调整产品结构等方面知识,收入逐年增加。该县还建成“建湖县合作社网上交易平台”。目前,网上生意涉及手工、机械、养殖、种植、服装等10多个产业。农民从中获取各类实用技术267项,市场信息3800多条,通过平台实现销售农副产品2.8亿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棚 蔬菜 肉鸽 三下乡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