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返回 打印

江苏省建湖县利用新型农民大学堂培养产业工人

网友投稿  2010-01-20  互联网

  求知 求富 求乐 求美
  从农民到产业工人
  ——江苏省建湖县“三下乡”活动出现新变化

  2009年12月21日,江苏省建湖县上冈镇文化活动中心外尽管刮着寒风,但却洋溢着暖洋洋的节日氛围。广场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们赶集般汇聚而来。江苏省暨盐城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省市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专家带着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社会各界的浓情关爱,为水乡农民送来了丰盛的精神文化和科技大餐。

  广场上农民舞龙舞狮的欢快场景,学堂里农民倾听科技讲座的专注神情,淮剧、杂技从娃娃抓起的成果展示,企业文化建设和火红的生产现场……吸引了每个参观者的注目眼光和浓厚兴趣。省市领导对该县培植特色产业,特别是利用新型农民大学堂培养产业工人,以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

  科技资料成农民争抢“焦点”

  2009年12月28日,上冈文化活动中心二楼教室内,建湖县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李成正给近百位农民讲授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讲台上摆着一台电脑,一块投影屏幕,能使许多人回忆起遥远的求学岁月。只是“求知求富从此起步”的横幅,才把农民朋友拉回现实。讲堂里秩序井然,不见交头接耳,不闻手机铃声。

  听说镇里要来“讲课的”,上冈镇南庄村、同心村等设施农业基地的农民兴致很高。家住南庄村的杨小蓉八点多就赶来了,但还是只能在倒数第三排抢到座位。

  课间,杨小蓉和记者拉起家常。她说,“前几次的学习让我学会了裁剪缝纫,养花种草,自己一直对长蔬菜感兴趣,多门技术多条路,技不压身嘛!”今年20不到的徐方青觉得,离开校门一年多了,一直找不到一个系统的学习地方,在家里每天无所事事,很烦闷。自从进了大学堂,眼界大开,学到的知识很有用。

  授课到了专家与农民的互动环节。“我家的大棚西葫芦总是不增产,肥没少施,药没少用,可产量就是上不来。”梁大爷将“苦水”倒给县植保站站长游树立。“施肥要按照比例,施药要掌握时间。”游站长拿出科普读物《提高大棚蔬菜效益50问》,一边讲解,一边翻书给他看。梁大爷还拿出小本,不时地记着要领,听着听着,突然,他从游站长的手上“夺”过书说:“送给我吧,我们最缺的就是科技。”游站长满脸无奈,因为这本科普读物是他今天手头上的最后一本,其他的书早已被听课的农民一抢而空。有不少农民觉得现场咨询不过瘾,还要求留下专家们的联系方式。

  “从过去单一的农口部门培训,到现在‘多个职能部门+学会+协会’的联合式培育。从过去就农民培育农民,到把农民培育成产业工人。”建湖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慧娟介绍,“2006年,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科技、农业、司法、工商、劳动、教育、文化、卫生等18个部门实施,创办镇、村农民大学堂189所。3年多来,已举办炕孵、蔬菜种植、缝纫、机械加工、文艺等培训班3000余场,送电影、戏曲3500多场,赠送科技书刊16万册、光盘8900余盘,20多万农民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享受到知识带来财富的喜悦。”

  网络培训成就“数字农民”

  水产运出省,苗禽“飞”海外。建湖涌现出一大批“数字农民”。敲打键盘,轻点鼠标,建阳镇一位庄稼汉让塘口养的鱼虾“蹦”上了上海、广东等地的餐桌,上冈镇南庄村的青年农民陈洪亭则让炕坊孵出的苗禽“飞”到了俄罗斯。2009年12月26日,记者在建湖县采访时获悉,目前当地有不少农民凭借互联网的优势,变提篮小卖为网上营销,争当“数字农民”,独辟蹊径拓市场。

  “数字农民”的诞生受益于新型农民大学堂。该学堂活化培育方式,变过去的单一课堂说教为现在的空中课堂、网上课堂、流动课堂,实现了现代化、信息化培育。

  近年来,建湖县充分发挥新型农民大学堂远程教育网络优势,通过培训,让农民学网络,强技能,广大农民尝到了现代科技给他们带来的方便、快捷。通过网络,他们学会了如何查找、比对、分析市场需求,如何借鉴外地先进的生产经营模式,如何合理调整产品结构等方面知识,收入逐年增加。该县还建成“建湖县合作社网上交易平台”。目前,网上生意涉及手工、机械、养殖、种植、服装等10多个产业。农民从中获取各类实用技术267项,市场信息3800多条,通过平台实现销售农副产品2.8亿元。

  网络教学成就“数字农民”,“流动学堂”则把学堂办到农民家门口。庆丰镇是全国闻名的杂交稻制种之乡,该镇新型农民大学堂与富港种业协会合作,为农民免费提供专题培训,带领农民到种业协会基地现场指导,全镇参训农户达2500户。冈东镇农民徐守军投资兴建鸿兴蔬菜公司,今年新建高标准连栋大棚300亩。他们充分利用农民大学堂这一阵地,加大设施蔬菜栽培知识培训力度。目前,全镇300多户群众依托学堂发展了蔬菜生产。

  农民“变身”产业工人

  来到江苏省建湖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走进新豪迈照明,在快速运转的现代化生产线上,员工们正在熟练地按程序操作,一只只节能灯从原本为地地道道的农民手中做出,从而“飞”向世界,照亮全球。豪迈照明现有员工1300多人,55%以上来自农村,从农民到产业化工人,他们的身份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县宣传部门支持下,豪迈照明成立职工课堂,加强员工文化科技知识教育,先后有100多名职工实现了学历升级。公司聘请专家、教授到企业任教,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工厂车间进行手把手的传授,按照ISO9001质量认证管理体系人力资源培训要求对员工开展全方位、经常性的培训。

  豪迈只是建湖新型农民大学堂多元办学的一个缩影。该县石油装备、节能灯具、皮鞋等行业商会和企业主办的学堂,定期开办产业发展论坛,助推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老冯,一大早干嘛去啊?”正在清扫院子的张大爷问行色匆匆的冯学顺。“听说这次公司请来了南林大的专家讲课,我得赶去听听!”在华东最大的竹柳快繁培育基地――九龙园艺公司,自从加入了合作社后,冯学顺经常参加合作社举办的技术培训,让他逐渐掌握了花木种植技术,尝到甜头的他,只要举办技术培训班,总是积极参加。如今,跟冯学顺一样,社员们都爱上了“科技事儿”。

  祠堂“变身”学堂。该县恒济镇苗庄村投入100多万元,将苗家祠堂、谢家祠堂打造成新型农民大学堂。政治、时事、科技类知识成了群众的最爱,每天都有不少农民在祠堂里读书看报,祠堂成了名副其实的学堂。

  从过去政府推动培育,向现在龙头企业、种养基地、种植大户自发培育的转变,建湖呈现出龙头企业办学堂、种养基地建学堂、文化大院成学堂、乡村祠堂变学堂的喜人景象。

  “农民最想听什么,就讲什么”

  2009年12月18日,8000只生态肉鸽从建湖县江苏弘宇现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销往上海、无锡、苏州等大中城市。现在,以弘宇为代表的建湖生态肉鸽已经叫响全国,走俏市场,年销售量达400多万只。12月15日至16日,在弘宇公司召开的2009年中国鸽业年会,推广了建湖县健康养鸽的经验。

  弘宇能做大,离不开沿河镇周边农民的加盟养殖。

  弘宇公司动员组织养鸽农户成立肉鸽合作社,形成“协会+合作社+养殖户”的技术合作,推广农民养鸽技术,帮农民创业,带百姓致富。农民就养鸽方面的事项“按需点题”,弘宇请专家“进村入户”,现已培训1500多人次。

  对建阳镇瓦瓷村的大学生“村官”吴昊来说,除了做好本职工作,每个月她总要为农民大学堂开课的事额外忙上两三回。开课前,她得把培训征求意见表发放到全村500多户农户家中,征求村民意见后,决定开课内容。

  “开课的原则,就是农民最想听什么,就讲什么。”吴昊指着调查表告诉记者,培训内容共有蔬菜种植、数控模具、车工焊工等5大项,“起码要有30位农民兄弟打钩的项目才能开课。”

  确定上课内容后,吴昊会马上联系县委宣传部,请科技、农口、卫生、宣传文化等系统组建的讲师团前来授课。除此之外,为帮助农民群众更好开展学习,农民大学堂还请来一批种植养殖大户、农村致富能手,让“土专家”上台讲课。

  培训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家住建湖颜单镇的侯强今年38岁,常年在外打工的他,在去年回家过年时得知镇新型农民大学堂组织技能培训班,和家人商量后就报名参加了。“培训都是‘菜单式’的,供我们选择的方面很多,像养殖、种植都是很热门的。”他说,“我参加了电焊工培训两个月,现在在家里开了个门市,收入还可以,这样既有稳定收入又可照应到家庭。”

  在建湖,为农民进行技能培训的大学堂遍及城乡,辐射村组。三年来,累计培育29万人次。如今,听讲座、学技术、开眼界、知礼仪、懂养生……新型农民大学堂已成为建湖农民务农、务工之余求知、求富、求乐、求美的好去处。(崔世才 程干峰)
 



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0-01-20/114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