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的话:去年10月,发端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开始向实体经济蔓延,并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工资发不出,农民工要卷铺盖打道回府;订单减少,苦心经营的企业风雨飘摇;财政状况恶化,社会发展投入吃紧……
一年过后,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大船乘风破浪,平稳且高速行驶在自己的航道上,许多人的生活、事业轨迹因此划出了一条条美丽的抛物线。
回顾这一年,我们知道了,风风雨雨也可等闲过;回顾这一年,我们知道了,经历过酸苦才能品得欢乐和喜悦的滋味。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应对危机,我们走过的这一年”系列报道,和读者一起重温那些有过失落、曾经激动的日日夜夜。
去年10月,南昌火车站、汽车站陆续出现了大批手提肩扛行李的返乡农民工。从上世纪80年代务工经济发端以来,打破候鸟般迁徙规律,农民工大规模提前返乡,这还是首次。
今年10月,南昌火车站、汽车站也同样出现了不少拎着行李外出的农民工。不同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新学了一两门手艺,面对新的机遇信心更足了。而在江西的广大农村,许多农民工在家门口实现了创业、就业,按时上班、回家,外出打工失去的天伦之乐得到了满足。
从卷铺盖回乡到再次就业,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轮回。
小老板的创业故事:丢了前沿得了后方,更有幸福感
10月18日,王兵华又发了一车毛织品去东莞。从去年10月把厂子搬回家乡到现在,一年来,他赚的钱“比在那边还要多”。
王兵华是丰城市杜市镇横岗村人。1992年,23岁的他带着老婆随同乡到东莞打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批批杜市人便在东莞、惠州落脚,从事毛织行业。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逐渐成了规模。
在家便有几分小聪明的王兵华学起来特别快,技术不但学得比别人精,没事他还留心进货、销售环节。打了10年工后,凭着省吃俭用攒下的2万元积蓄,他在东莞办起了小毛织厂。滚雪球般,小厂子一步步发展,王兵华的小老板日子过得也挺滋润。
没有金融危机,王兵华的日子在东莞会一直滋润下去。但从去年9月起,情况变了:订单少了,货价被压低了20%至30%。利润大幅缩水,东莞相对高昂的运行成本压得他有点喘不过气来,更为揪心的是,工人工资也因此减少,那可是一帮一起打拼的老乡、兄弟。
出路在哪里?王兵华迷茫之际,丰城市、杜市镇的领导找上门来,告诉他家乡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帮助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回家?在外奋斗了十几年的王兵华脑袋里闪出了这个过去从未有过的念头。和工友们一商量,大家都很激动:回家!是呀,谁不想回家,只身在外,远离故土、亲人,天伦之乐成为奢侈,无边思念成为常情。回家!去年10月,带着100多名工友、170多台机器,王兵华回到了故乡。
一项项优惠政策落实了:5万元的小额贷款、3万元的农民工培训补贴、7000元的厂房租金、水电补贴,还有工商、税务等的减免。
运营成本的优势显现了:在东莞每月的厂房租金都要1万多元,而在家不到1000元;工人的伙食费降低了,“在那边一元买不到一斤蔬菜,在这里一元能买好几斤”。王兵华这样算了笔账:东莞每月厂子的运行费用是3万多元,而返乡后,加上发货到广东的运输费,也只有2万多元。特别是在江西这边进原料,价格比在东莞便宜了许多,让他的出货价格比竞争对手低了3个百分点。生意,更红火了。
感到更加高兴的是员工们。回家的感觉真好,46岁的周坤亮南下打工20多年,每年只能在春节回来一次。每次在外听说母亲病了,“急得流眼泪却回不了家,没办法,一家老少就靠打工收入”。去年随着厂子一块回来之后,工资没比在外少,每天能准点回家。“看到我回来,母亲心情也好了,身体硬朗了许多”。
重获生机的企业,意外获得的机遇,让王兵华有了更多的想法:“以前许多事情都不敢干,是金融危机逼着自己往前走的,这让我明白,困难有时候是机遇。我准备上自己的服装品牌,走品牌品质之路。”
农民工的成长故事:返乡学好技术,外出务工信心更足
10月18日上午,在杭州市萧山区的一个纺织工厂车间内,郑建国的主要工作是督促工人们不要出差错,遇到纺织机器出现简单的故障,能够及时排除。今年3月份,郑建国来到这家公司,成了车间里的班长,每天工作8小时,月收入1800元,这是他打工10 年来“最轻松,也是收入最高的工作”。很多人可能不相信,金融危机给郑建国带来了机会。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09-10-21/114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