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负责人重大副校长张宗益认为,入城10年以上农民工进入城市保障体系,不会增加财政困难 图/本报记者 胡杰 实习生 李辉 摄
专家访谈》》
2008年11月,中共重庆市委三届四次全委会提出:到2012年,全市农村经济总量达到28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500元增加到6000元,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农民工问题实证研究”调研报告适时地为决策层提供了参考建议。
那么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庆模式是什么,这种模式对于重庆的未来有怎样的影响?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课题组负责人重庆大学副校长张宗益。
减少农民数量
转移到城镇地区
记者:这次提供给决策层的报告,主要发现了什么问题?
张宗益:农民工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他们的收益,而城市回馈给他们的却不多。
目前他们可以把劳动力转换成收益,那么年老之后,如果缺乏社会保障,他们该如何生活?不可能再回到农村。
重庆农民多而耕地少,要提高农民收入,唯一的办法就是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村人均占地量,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市和城镇地区,也就是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
农民工获得房产
享受财富增值
记者:报告中“土地”换“房产”的农民工保障思路是不是重庆的最佳解决模式?
张宗益:农民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就只有土地。而土地要值钱,就得让资本进来开发,偏远地方的土地是吸引不到资本的,那就只有用土地流转来满足需求。农民工进城后,如果把土地交换给国家,由政府统筹安排,把边远区域的土地复垦,把城市周边的土地开发,产生的巨大价差,就可以满足农民工的住房养老等基本保障。
以前土地拍卖,按农作物补偿,农民实际所得不足拍卖十分之一,其余价值由政府和开发商获取。那么现在构想的模式,能提高农民失地的收入,而且操作是可行的。打个比方,酉阳复垦了一亩地,沙坪坝出让了一亩地搞开发,这并没有减少重庆总的耕地面积,但沙区土地卖了80万,而酉阳的土地只能卖2万,这中间产生的78万元价差就可以进行分配。一部分用作失地农民的住房安置和养老补偿,这部分成本大概在15―25万,剩余部分由两地协商分配。
农民工获得房产,可以使他们和市民一起享受城市化进程带来的财富增值。所以目前来看,这种模式是解决重庆问题的最佳途径。但至于何时开始试点,在多大面积范围内试点,如何掌控速度,这要决策层根据重庆发展的实际来决定。
城里人应有开放的心态
迎接进城农民工
记者:报告中提出解决把农民工由“农民变市民”进入城市保障体系,并提出8万人身份转换可以解决重庆一年的建设用地需要。是否考虑过城市的容纳能力?
张宗益:实际上我们提出的8万农民工变市民,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求这部分人是已经进入城市10年以上,并有稳定工作,那么城市的公共资源是可以容纳的。而这部分人的住房社会保障都来自于他们自己土地流转的价差,没有增加财政困难,不会对城市原居民产生影响。
随着农民工“市民”身份的确立,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的完善,他和城里人的区别会越来越小。
城里人应该有一个开放欢迎的心态,来迎接这些农民工的转换。他们会成为城市的劳动力资源。
美国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2%,日本4%,中国也许就是10%,我们要看到农民转换身份是历史趋势。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09-10-12/113394.html